今日人物
顾毓琇,1902年出生于无锡,清华求学八年,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
国际上著名的电机学者和现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
在政治、 、科学、教育、文艺诸多领域均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
顾毓琇先生
留 学
1928年,二十六岁的顾毓琇,完成了论文《电机的瞬变分析》,获得麻省理工电机系博士学位。本拟在美多呆一年,好积攒些实践经验。但年底收到清华电函,催其回校任教,当时的清华还未有工学院,婉辞不就。但官费留学期将满,恰巧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院长发来聘函,请为电机系主任,复允,遂准备经欧陆回国。
五年前,顾毓琇乘杰克逊总统号东渡赴美,专修电机工程专业。同船的有冰心、吴文藻、许地山(笔名落华生)、陈立夫(后任教育部长)、张治中(专攻 科学,后淞沪抗战第五军军长)、梁实秋、梁思成、孙立人(缅战抗日将领)等等一批青年学子。
1923年清华毕业留影
在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除了主修电机工程课程之外,还学了热力学、水力学、建筑学和机械修理课程,两年后获得学士学位,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注于电机课程和数学的学习,所追随的学者教授,是一长串在相关领域令人难忘的名字。
顾毓琇在一次乘坐火车的旅途中,发现了“四次方程通解法”,这是基础数学一项突破性的成果。
身为麻省理工电机系第一位申请理学博士的中国学生,得制定出极富效率的工作日程表。每天晚饭后,在办公室的一片寂静和孤独中开始工作直至凌晨三点,风雨无阻,合计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拿下了电机博士学位。
在当时,关于“电机瞬变分析”这一问题,还没有满意的解答。采用“运算微积分”理论进行转换电机的分析,其学术成果被国际电机理论界称为“顾氏变数”。
“四次方程通解法”和“顾氏变数”,初步奠定了顾毓琇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回 国
1929年1月,顾毓琇启程回国,乘船从纽约到利物浦,到伦敦、巴黎、比利时、瑞士苏黎世,后进入德国,参观走访了剑桥、牛津两名校和各地机械厂、纺织厂以及西门子公司和电力设备制造公司,路经华沙、莫斯科,通过西伯利亚大动脉到达中国东北边境满洲里,然后由哈尔滨、长春、沈阳一路返回北平,再乘火车经天津到南京、回无锡老家。
于1929年2月,到达浙江省杭州市,毗陵美丽的西子湖畔,就任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科主任、教授。当时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为蒋梦麟,工学院院长李熙谋,工学院下设土木科(吴馥初主任)、化工科(李寿恒主任)和电机科。
从此开始其漫长的教育生涯……
相 关 大 事 年 表
1929年,参加东京万国工业会议,会上宣读学术论文。
1931年,任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实岁刚满28岁,为显得不那么年轻,自称30岁。
1932年,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
1933年,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
1934年,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经一年筹备召开成立大会,为发起人之一。
1937年,战时大学迁长沙,时任长沙临时大学工学院院长。后长沙遭日机轰炸,迁往昆明,改称为“西南联合大学”(办学8年,培养了近百名院士、两位诺贝尔得主,两弹一星元勋八人)。
1938年,以无党派人士身份,任教育部次长(即副部长,教育部长为陈立夫)。在任六年多,主导了大学(如西南联大)的南迁办学。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
1944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现南京大学)。
1945年,任上海教育局局长,兼任上海交大教授,江泽民主席选修过顾老师的“运算微积分”课程。
1947年,任国立政治大学校长。
1950年,移居美国,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对“非线性控制理论”产生浓厚兴趣。
1952年,移家费城,就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开设瞬变电路分析、张量分析、非线性分析等研究生课程并指导博士论文。
1954年,就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2年,从宾大退休。同年获得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兰姆奖章(国际电子与电工领域的诺贝尔奖),奖词为“以表彰他在交流电机和系统瞬变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
1972年获IEEE兰姆奖章
1973年,在离开24年之后重访大陆,其后多次回国讲学。任清华大学、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的名誉教授。
2000年,获得IEEE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千禧奖章。
2002年,于美国逝世,享年100岁。其夫人王婉靖女士于2006年逝世,享年105岁。
顾毓琇与王婉靖夫妇
电机工程与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是顾老先生毕生耕耘的领域,但人生不仅限于此。研究电学之余,写小说,写剧本,写诗、谱曲,也研究禅宗。
眼花缭乱之著作
学术著作
顾毓琇刚回国即开始翻译当时的电机工程原理名著《电工原理》(麻省理工白煦丁弼教授著)。
学术论文及专著多用英文编写。业内学者十分尊敬和钦佩顾老,多次为其编纂论文集出版。
相关作品:
《电机工程名词》
《中国科学化问题论文集》
《电工原理》译著,1936年出版。
《瞬变电路分析》(Transient Circuit Analysis)
《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Analysis and Control of Linear Systems)
《顾毓琇科技论文集》
1923年商务印书馆版
1943年,商务印书馆版
胡适题写书名
小说与散文
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以白话文写作,与闻一多、梁实秋等同学共同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茉莉与兰芝》。
相关作品:
《芝兰与茉莉》
《杰作》
《行云流水》
《我的父亲》
1923年商务印书馆版
1943年,商务印书馆版
胡适题写书名
戏剧
在美留学期间,学习之余也创作剧本。1925年在波士顿公演《琵琶记》,顾毓琇任编导,梁实秋译成英文,冰心、梁实秋参演,闻一多负责布景。
相关作品:
《荆轲》
《项羽》
《苏武》
《岳飞》
《西施》
《白娘娘》
《古城烽火》
《孤鸿》
《国手》
《国殇》
1932年商务印书馆版
1991年商务印书馆版
江泽民主席题写书名
诗词
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共结集出版了7000多首诗词。
相关作品:
《海滨集》
《海外集》
《潮音集》
《樵歌集》
《长春集》
《莲歌集》
《唐宋诗词歌谱二十五调》(汉译英)
……
夫人婉靖题写书名
1962年商务印书馆版
音乐
他是第一个翻译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的中国人。对古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解开了中国古乐的诸多谜团,曾将姜白石(我国古代杰出的词曲作家)的自度曲翻译成五线谱。
相关作品:
《明乐谱五十调》
《樵歌》
《唐宋歌谱二十五调》
《宋词歌谱四十五调》
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版,王云五先生题签。
先生手迹
论著
对社会、政治、经济、禅学等等亦有研究,均有相关论著出版。
相关作品:
《中国经济的改造》
《中国的文艺复兴》
《一樵文存》
另有自传两部,其中一部英文版,已有译者翻译成中文(2011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百年自述》
《一个家庭,两个世界》(英文)
以及佛学著作:
《禅宗师承记》
《日本禅僧师承记》
《禅史》(英文)
1948年,中国编译社版
先生手迹
叹为观止的亲友圈
顾家兄弟
顾家兄妹七人:
老大顾毓琦,毕业于同济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曾任同德医学院院长兼附属同德医院院长。
老二顾毓琇,清华毕业,麻省理工电机工程博士。
老三顾毓瑔,毕业于交通大学,康乃尔大学工业工程博士,
老四顾毓珍,清华毕业,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
老五顾毓瑞,考入伦敦经济学院,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台湾文化大学名誉博士。
老六顾毓琛,毕业于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学经济学。
妹妹顾毓桐,沪江大学经济学专业。
号称一门五博士。
顾毓琇六兄弟与母亲合影
师与友
顾毓琇出生于无锡,启蒙国文老师是钱基博(钱钟书之父)。
清华求学期间,英文老师是林语堂。
选修了梁任公的三门课,与梁思成是同学,常到梁任公先生家做客。
顾毓琇曾说,林徽因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卿,竞争可谓异常激烈。思成能获得她的芳心,我们都为他感到自豪。
与吴文藻冰心夫妇亦是多年的好朋友。
与钱钟书杨绛夫妇、吴文藻冰心夫妇合影
1932年再回清华,与陈寅恪、闻一多、杨武之(杨振宁之父)为邻居。
从左至右:闻一多、顾毓琇、潘光旦
1946到巴黎参加国际应用力学会议时,钱三强夫妇(居里夫人的弟子)也在。
而后赴剑桥拜访了哲学家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又拜访了91岁的萧伯纳,得一套签名版戏剧全集。顾老创办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今上海戏剧学院前身)时,把它捐给了学校。
与萧伯纳合影
国家领导人
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1973年回国时与周恩来总理畅谈
1986年访华时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1992年访华时顾毓琇夫妇及子女
与江泽民主席合影
顾老师的学生
江泽民、朱镕基、吴健雄、钱学森、曹禺,都曾是顾老先生的学生。
江泽民
朱镕基
吴健雄
钱学森
顾毓琇老先生,一位寿登期颐的大同宗师,精通于数理,娴熟于人文,涉足科技、政治、文艺、教育、 等,在各领域、各国家、各政要间来回穿梭,无论在哪方面,都取得了足以记录在册的成就。
参考资料:
[1] 顾毓琇. 顾毓琇全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今日荐书
《一个家庭 两个世界》
顾毓琇 著 张遇 杨波 译
索书号
K837.126.16=6 ZG1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三楼)
屏峰综阅室 (四楼)
《中国的文艺复兴》
顾毓琇 著
索书号
G122 ZG4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三楼)
屏峰综阅室 (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