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2年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6课的课文《一定要争气》吗?出身贫寒的他,喜欢想象,立志高远,带着众人的质疑和嘲笑一心向学,排除万难,登上了科学世界中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他是一颗科学大星,闪耀在我国科学界的太空里。他就是童第周。
◆ ◆ ◆ ◆
今日人物丨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1902.5.28-1979.3.30)
童第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为自己,他说:“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长抚养。
1918年,童第周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成为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的最后一名插班生。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努力,1922年他逆袭以第一名的学习成绩毕业。
为祖国,他说:“一定要争气。”
1930年,经亲友资助乘火车前去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并在布鲁塞尔(A.Brachet)实验室开始胚胎学研究。由于成绩非凡,1934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旧中国贫困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比利时留学时,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时常被同学瞧不起。当时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需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既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有耐心和细心。教授本人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其他同学都不敢尝试。
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坚持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 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而童第周表示:“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一定能办到。”
永不磨灭科学之志
那个年代就连简单的仪器都是奢望,甚至是灯光。
一天,童第周在从学校回家的途中,在镇上的旧货摊无意发现一架显微镜。他高高兴兴返回家中,拉着夫人出门,要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发现“宝贝”的喜悦。
当再次来到旧货摊,问老板这架显微镜多少钱,老板开口6万,这在当时算是天价,相当于两人两年的薪水。钱不够怎么办,经过东拼西凑,向亲友借钱,甚至是变卖衣服,终于买下了这架显微镜。
买了显微镜,他们却没有条件好的实验室。童第周住的地方光线灰暗,他想尽了各种办法,阳光好的时候就赶紧到阳光下做实验,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手电筒或煤油灯照明。他和妻子日以继夜,完成了鱼类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被英国一个博士赞叹:“奇迹!科学史上的奇迹!”
不畏强权满腔爱国
战争期间,童第周夫妻俩不畏强权,悄悄剪辑被反动派禁止发行的报纸上的有关报道,投寄到外地去,以公布真相,争取外地的支持。
在童第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时。他应美国耶鲁大学邀请前去担任客座研究员。第二年他就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回到国内,到山东大学做研究,为国家科研发展做贡献。同年他便提出了建设中国海洋研究机构的设想。
他不玩政治,只有一腔朴素的爱国热情。他不玩弄权术,只有良知和作为知识分子的风骨;他热爱科研,并能沉浸其中,不问回报。这样的科学家于祖国于人民都是不可或缺的,童第周值得我们纪念,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主要成就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
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晚年,童第周又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等一起在生物在生物性状遗传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这同时,他还在防治海洋有害生物、人工养殖经济水产动物、开拓培育经济鱼类新品种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今日荐书丨《童第周:追求生命真相》
馆藏地
电子图书
中文数字资源/超星数字图书馆
片段欣赏
生命至关重要,他是异常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的一个人。
生命又是非比寻常的一个机体,一个复杂再复杂的机体,环境的影响,在其不同生理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它们都将会事一种不同的反应与结果……他是看到了天地万物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
他是童第周。
看蝴蝶蝴蝶飞。
几乎所有人在成长中都看过蝴蝶的飞舞与灿烂。蝴蝶很平常,看过蝴蝶飞就看过蝴蝶飞了,这很平常,这些并没有什么,但是蝴蝶的颜色,一个蝶的颜色,一个蝶的生命形象的决定,除其遗传的因素外,还在根本上受了来自于温度的影响。当蝶还没有成为蝶的时候,当蝶还是蛹的时候,把蛹放在温暖的地方,它就产生出温带地区的花纹,如将它放在了冷的地方,它将产生出完全另一种的花纹,蝶的形象与姿影将会完全不同。
蝶,是深藏着奥秘的事件
随感
童第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劳动换来的。”
努力成长,努力学习,后来是努力奋斗,努力探索,童第周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中国一个领域里的一个学说里的里程碑。国际生物学界将他培育的新鱼种命名为“童鱼”。
1978年2月,童第周在《诗刊》上发表了一首诗:
周兮周兮,年逾古稀。残躯幸存,脑力尚济。能作科研,能挥文笔。虽少佳品,偶有奇意。虽非上驷,堪充下骥。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1979年3月,在浙江省科技大学的讲台上,童第周突然眩晕,从此一病不起。3月30日,生物学家童第周逝世,实践了他的誓言:“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馆员碎碎念:2020年伊始,我们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为大家推荐相关书籍。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书籍推荐,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您的意见将会成为其他读者的阅读指引,也将被纳入图书馆采购参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