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长者,被学界称为“南饶北钱”、“南饶北季”。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师”。
法国汉学家称赞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
“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____
壹
一条定制的追星“文化之旅”
如果你去香港,会去繁华的铜锣湾、星光大道?还是会去热闹的迪斯尼乐园、海洋公园?又或者,是去美丽的太平山、维多利亚港?
其实香港还有许多地方,与物质无关,与香港的文化有关。馆馆定制的这条“追星”旅游路线,就与香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都有着密切联系,而馆馆追的这颗星便是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饶宗颐。
1. 香港礼宾府
曾为香港总督府,位于中环半山上亚厘毕道和下亚厘毕道之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官邸,也是政府最重要的官方接待场所,充满历史感和神秘感。
2000年10月14日,就在这样的百年建筑里,香港特区政府举行年度授勋仪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授勋制度自1997年开始,用以表扬毕生为香港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受勋人士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分为多个等级,其中大紫荆勋章是该制度下的最高荣誉。2000年303人授勋,列显伦、沈澄、毛钧年、查良镛和饶宗颐获得大紫荆勋章。查良镛,对,就是那位以笔名金庸驰名的知名文学家查良镛先生,也是当年同获此殊荣的5人之一。而我们熟悉的华仔刘德华,到2016年才获得一枚铜紫荆勋章。
香港礼宾府平时不对外开放,但每年会在春秋两季各向公众开放一次,让巿民参观花园和官邸部分地方。2000年的授勋仪式我们不复再见,但在运气好的时候,也可以和其他旅友一样在开放日进入礼宾府,欣赏到饶宗颐书画的“荷花六屏连对联”及“《逍遥游》书法八屏”,想象下余秋雨在看到《逍遥游》书法时说“安顿跨越时空的文化灵魂”的感受。
2. 大屿岛心经简林
“心经简林”坐落在大屿岛的凤凰山,这里靠山临海,大气开阔。
香港特别行政区将饶宗颐教授惠赠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墨宝,以大型户外木刻的方式展示这篇书法创作。由于整篇书法分别刻于多条木柱上,近似古时书于竹简,因此名为“心经简林” 。
“心经简林”将38根刻有《心经》经文的木柱配合山形地势来分布,让本身属於平面艺术的书法与立体的建筑自然连合,并依经文顺序排成“∞” ,象征“无限”、“无量”,以示宇宙人生变化无定的道理。在山坡上最高位置的一条木柱则没有刻字,象徵“空”的《心经》要义。
三十八根擎天木简矗立在山坡,庄严脱俗,灵动超凡,不仅给人予强烈的视觉冲击,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震撼之后归于平静,平静之时是深深的思考。在这里,凡人成为了智者,诗人成为了哲学家。
3. 各类冠名馆舍
饶宗颐文化馆
饶宗颐文化馆坐落在荔枝角山岗上,面积32,000平方米,是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首批保育项目,亦是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馆址所在地有逾百年历史,昔日曾经是清政府的海关分厂、华工屯舍、检疫站、监狱、传染病医院及精神复康院,虽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用途和功能,但却与香港历史和社会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上拥有其独特地位。
饶宗颐文化馆以 “文化传承”为宗旨,透过举办多元化的活动,包括导览、主题展览、表演艺术、节庆活动、周末市集、讲座、工作坊、学生及综合活动等,让参观者体验独特的香港文化,加强新一代对中华文化知识的兴趣,将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粹一直传承下去。
2020年2月1日,时值2019-nCoV疫情严峻期间,香港当局宣布将文化馆拟作检疫中心,安排入住与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但没有病征的人士。艰难时期,亦是患难扶持时期。饶宗颐教授对人间持有一片悲悯之心,曾将160万寿礼捐赠舟曲灾区。文化馆若确定参与共抗疫情,也符合饶公“慈悲喜舍”的理念。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
2003年,饶宗颐教授把其个人数十年来因勤于学术研究而积累的藏书,包括非常珍贵的古籍善本,以及近二百件书画作品,赠送给香港大学,化私为公,藉此回馈香港,扶掖后辈。并在其他众多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在香港大学成立饶宗颐学术馆。
香港首所正式成立的国学院,藉以培养国学研究人才,传承中华文化精粹。是一所集研究、教学、发展于一体的学术教育机构,力求提升国学的国际影响,培养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贰
一代大儒养成记
饶宗颐,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或许是一个令人稍感陌生的名字。但香港人熟识饶宗颐,他们说,“在香港,论挣钱,没人能挣过李嘉诚;论读书,没人能读过饶宗颐。”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在广东潮州首富饶家。名字是父亲起的,希望他能师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颐。
他的学术之路颇具传奇色彩。
饶家家学深厚,他的父亲饶锷曾修粤东最大的藏书楼一座,名曰“天啸楼”。母亲在他两岁时过世,父亲在生活的沉闷中,训练他写诗、填词、写字、画画。到了14岁,他从初中退学,回到天啸楼的十万藏书里自学。
1932年,饶锷去世。15岁的饶宗颐作《优昙花诗》,抒发了“大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的感叹。此诗一出,举座皆惊,诸多老先生竟与唱和。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直写信给饶宗颐,说他古诗写得不错,认为假以时日,他必能像陆机一样文章冠世、名满天下。
1934年,17岁的饶宗颐继父志完成《潮州艺文志》一书的补订工作。此书不但网罗潮州1000多年的文献,并都有精到的提要,至今依然是潮学研究的必读书。当时的重要学术期刊《岭南学报》将其全文连载。
1935年,18岁的饶宗颐应中山大学邹鲁校长之邀,受聘担任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志艺文纂修。
抗战期间辗转三地,机缘之下,1949年饶宗颐正式定居香港,潜心学术研究。饶公以香港作为研究基地和桥梁,开始了与国际著名学者、汉学家的学术交汇。
他在法、英、美、日等国,接触到了大量从中国流失于海外的遗文、书画、金石、甲骨文;通过与日本汉学界的交往,饶公获得了流失海外的部分甲骨文资料,在深受刺激的情况下开始研究上古艺术;同法国汉学界的交往使他在敦煌学研究上大放异彩;饶公还向印度学者白春晖(印度驻香港领事馆一等文秘,和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是同学,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与毛泽东会面时,他曾任翻译。白春晖是正宗的印度婆罗门,梵文造诣很高)学习梵文、向白春晖学习“梨俱吠陀”,受聘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从事中印关系研究……
饶公充分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在一纸一页、一甲(甲骨文)一石(金石)中开拓出了汉学研究的全新天地。也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格局日益宏大,学术成果大放异彩。
1956年他出版的《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首次引起了欧洲对中国道教的研究热潮,也奠定了饶宗颐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以占卜人物为纲,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在中外学术界影响巨大。法国法兰西汉学院将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儒莲汉学奖颁给了饶宗颐。
1963年出版的《词籍考》,则为学术史上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著作。
70年代,在他的《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一书中,他又是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被国内外学界广为认同和称颂。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遭受到西学东渐的强大冲击,有志于恢复中华文化的学人无不秉持对本土之根的热爱,上下求索,饶公也在诸多学科领域上努力和活动。
以敦煌学为例,饶公除了取得上面提到的成就,还有很多首创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贡献:
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首次据英伦敦煌写卷讲禅宗史上的摩诃衍入藏问题;最早提出“敦煌白画”的概念,把散布在敦煌写卷中的白描、粉本、画稿等有价值的材料编成《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艺术研究上的一项空白;《敦煌曲》、《敦煌曲续论》是敦煌曲子词研究的先驱之作;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第一人,饶公所编撰的《敦煌书法丛刊》是最早对敦煌书法予以系统整理、介绍的著作,对敦煌书法乃至中国书法史研究影响深远。
饶公还长期支持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2000年他募集100万人民币支持建设莫高窟崖顶风沙防护林带;2010年号召、发起成立的“香港敦煌之友“基金会,先后为敦煌研究院捐赠善款1485万元,为推进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在香港持续举办讲座、展览、音乐会、编写普及读物、编写中小学教材,使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敦煌文化艺术在香港得以广泛传播,启发了许多香港市民、香港青年学子关心敦煌、了解敦煌、学习敦煌的热情,在香港形成了敦煌热。这是对敦煌文化事业的支持,也是在香港民众的精神土壤中培育中华文化的深耕细作之一。
饶公治学具有极为广博的视野,在诸多学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了许多人很难企及的学术高峰。饶公以他的卓越学识和独特地位,利用在欧、美、印度、日本、东南亚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大力向国际社会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
在饶先生的学术历程中,有数个“第一”与海外汉学联系密切。仅饶芃子女士列出的就有:首次编录新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之河的第一人;是首次在日本东京出版《敦煌法书丛刊》的学者;在国际学界讲巴黎所藏甲骨的第一人;讲敦煌本《文选》、日本钞本《文选》五臣注的第一人;首次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源为唐朝;是开讲有关越南历史的《日南传》的第一人;辨明新加坡古地名以及翻译译名的第一人;利用中国文献补缅甸史的第一人……
通过饶公的努力和活动,国际汉学界更加增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并对中国学人致以了应有的尊重和敬意。而饶公,也终成为东学西渐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
了解了这些以后,你也就不会讶异写出《沧海一声笑》的黄霑一直记着这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武侠宗师梁羽生年少师从于饶公,余生便与他亦师亦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錦诗与饶公“多次过从交往,面承教诲,受益良多”;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看望和会见饶公,评价他“不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明交流。”
叁
一本走近大儒的入门书籍
馆藏代码
I267.1 ZR15-Z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朝晖中文书库 (朝晖主书库一、二、三层)
饶公的学术著作高深,普通读者难以一下入门。倘若要推荐一本饶公的著作,不妨从他的《文化之旅》开始,该书是一本充满学者气的散文集,以文化游记为主,通俗易懂。
1
《文化之旅》以文化游记为主,写巴黎郊外的皇门静室、埃及金字塔、佛教圣地、维也纳钟表博物馆、屈原故里、武夷山、法门寺、狮子林等等。说这些文章是游记,不如说是一篇篇精彩的考证,学术和知识量都是不错的。
如《新加坡五虎祠——谈到关学在四裔》、《关圣与盐》、《玉泉山,关陵》这三篇都是游览某地遇到某一文化现象,而引发的关于关帝的考述。
“我于l981年参加太原古文字学讨论会,接着于山西各地作一个月的漫长旅行,跑了许多地方,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解县瞻仰关帝庙”。接着就考述关公自汉季后的历代影响,具体介绍明人的几部有关杂剧,经关公同宗的关汉卿的“捧场,另关公名声再起,特别是《关云长大破蚩尤》的盐池一役,关公的地位大为提高,最终封帝。饶公幽默的感慨“可见一位能够给人作为崇拜对象的神明,亦要经过无数层累造而成的历史步骤,纵使升迁亦不是那么简单!”
在新加坡五虎祠,饶公经过述经论典,得出“关公在海外的 会社成为忠义的表征,似乎和满洲人有点渊源”。而对于出于史误的“关陵”之称,纵然淡薄如斯,也在文字间不忿“许多古迹往往由于‘史误’累积歪曲而造成,不易澄清,已是司空见惯之事!”
2
《文化之旅》,也记录了饶公从海外汉学界交往,学术格局日大,逐步东学西渐的一些轨迹。
2003年的秋天,他把个人约四万册藏书,包括非常珍贵的古籍善本和其他书籍,还有近二百件书画艺术作品,捐赠给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又给学术馆起了个外文名字,叫Jao Tsung-I Petite Ecole。
很多人从字面将Petite Ecole理解为“小学”,觉得作为通儒的饶公是自谦自己是小学生。这个自谦的解释可以讲得通,只不过另一层意思则更为明显:在书中,《皇门静室的“小学”》篇,特意介绍了法国戏剧作家拉辛将古典语文学科称为“小学”,和中国的传统目语文为小学,包括形、音、义的智识完全一样。“足见对于古典语文基础训练的重视,中外原无二致”,可以看出这个英文命名的寓意:学术馆以推动海内外中华文化研究与交流为目标,而这研究与交流的基点始于“小学”,传统文化的基础越扎实,推广的效果才能越好。饶公捐赠给学术馆的这些藏书绝大多数都有饶宗颐的批注,今后的研究者可以沿着他的阅读史的思路对其学术源流进行细密的剖析。
现在,该馆不仅已经成为香港大学重要的研究机构,也日渐成为全球汉学界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很多汉学家,不分国界、种别,就像饶宗颐原来不断前往法国远东学院、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一样,来到“饶宗颐学术馆”做研究,汉学的视线在往复中熠熠生辉。
3
书中《附录一:饶宗颐说》篇,则记录了一些别具一格的、深具“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精神的饶公语录。
一个人要活到100岁以上,会经历很多很多,或许和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或许和人生态度有关,或许,还和缘分有关,实属不易。
所以在饶公年近百岁时,不断有人向其咨询养生法宝,他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每天坐在葫芦里。”他引用的是明代诗人余善的诗句“一壶天地小于瓜”,比喻自己在小小的天地里,读书写字,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这是他的长寿之道,也是他的治学之道。
“我这个人很孤独,我自己知道我自己,因为我自己就有我自己的天地,一早就这样子,这是我的个性,我不感觉孤独很奇怪。我认为没有孤独不能做学问……我令我自己有个天地。”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会在14岁时,便从初中退学,自己在天啸楼自学。他很早便知道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 ,这种孤独其实对饶宗颐来说倒是一种内心的丰盈。
做学问的人没有不孤独的,心静才能心定。世界上很多有创辟的人,都是从孤独中走出繁华的。
2011年10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以彰显饶公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排版所限,网络文献仅列标题)
[1] 饶宗颐. 文化之旅[M]. 北京:中华书局,2018.
[2] 樊锦诗.追忆饶宗颐先生的敦煌缘[J].佛学研究,2018(01):5-8.
[3] 一代学术巨匠饶宗颐辞世 一生情牵岭南
[4] 百度词条:香港礼宾府、大紫荆勋章、饶宗颐
[5] “饶宗颐星”不陨
[6] 大公報-大公網 官方微博
[7]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事务署
[8] 饶宗颐文化馆丨香港旅游发展局
[9] 游香港,住在“活化”的历史建筑里
[10] 香港政府新闻网 - 饶宗颐文化馆拟作检疫中心
[11]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11]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
[12]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
[13]送别先生 | 饶宗颐与华师的二三事
[14]饶宗颐:大先生,小学生
[15]饶宗颐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