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存废之争”
1929年2月23日-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在汪精卫的授意下召开了首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会议由副部长刘瑞恒主持,会议中心议题是卫生行政建设,与会者包括褚民谊、颜福庆、伍连德等当时的医界名流共14人(参会委员多有海外留学经历),通过了余云岫等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提案[1],曰:
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为止;
乙:禁止旧医学校;
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旧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
(旧医即中医,中医自称国医)
余氏在提案中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
公告一出,举世哗然。
一时间全国中医药团体、各大城市的药商、甚至其他各类社会团体、还有海外华侨,纷纷致电质问南京政府或表示抗议。
1929年3月17日,来自全国15个省共243县的县代表和4个市的市代表共281人,聚集到上海总商会大厅,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2],通电全国,游行集会、请愿罢市。
3月20日,中医请愿团从上海赴南京,请愿团代表有,谢利恒、隋翰英、张梅庵、蒋文芳、陈存仁等,实际赴南京的请愿团中,还有“不居名义”的陆仲安、张赞臣、岑志良等人。
请愿团到达南京后,分别拜访了谭延闿、于右任、林森、戴季陶、陈果夫、焦易堂、叶楚伧、李石曾、张静江等,得到了广泛支持。
请愿团回到上海后很快收到了南京的批谕,“废止旧医案”不获施行。
“废止旧医案”的代表人物,余云岫,年少时曾学习中医,后公费赴日本留学,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国,于1916年出版《灵素商兑》一书,用当时西方医学知识辨斥内经之谬误。
中医恽铁樵,针对《灵素商兑》的攻击,于1922年发表了《群经见智录》应战[3]。
恽铁樵,曾为商务印书馆编译员,主编过《小说月报》,译西方小说数种。丧子后发奋学医,尤擅儿科。精研中医经典,同时又受过较系统的近代科学训练。
中医、西医创立各自的研究团体,开办各自的报刊杂志,渐渐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对峙阵营。
不过此时的论争还多限于学术辩论。
1925年,教育界通过了相关议案,同意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但是,遭到余云岫为主的西医届坚决抵制,中医界多年的努力功亏一篑,双方关系迅速恶化。至1929年南京政府卫生委员会通过余云岫的“废止旧医案”,彻底激发中西医两派冲突。其后又发生多次集会和请愿活动,轰轰烈烈持续多年,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方才缓和。
中西医,不可和解?
在当时,有两位医家的书值得一提,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王清任(1768-1831年),字勋臣,河北玉田人,《医林改错》初版于道光十年(1830年),书中三分之一为解剖学内容,与古代解剖作比较,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言简意赅,朴实无华,被誉为“近代中国解剖学家”。
《医林改错》面世之初,饱受争议,褒贬不一。自1830年出版后再版几十次。人体解剖学,是近代西方医学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其精详程度令中医界惊叹。有此书在前,有助于中医更快接受和理解西方医学思想和方法。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1909年出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由斯知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 典型如石膏阿司匹林汤,“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司匹林并用……”,为开创中西医结合功不可没。
阿司匹林于1899年在欧洲临床应用,随后传入中国,衷中参西,顺应潮流,张氏被后世誉为临床实践派大师。
这两位医家,在当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中医西医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汇通的一种反映。
那么,中医、西医,冲突何至于此?
二十世纪初,近代西方医学在细菌学上的突破,使得政府在防疫、公共卫生、教育上全面向西医靠拢,同时在教育政策上处处限制中医。
自甲午战争惨败(1894年),举国震动,日本居然在二十多年内扶摇直上(1868年明治维新),居于世界列强之林,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习日本的热潮一度席卷中国。
余云岫曾留学日本,日本采取的是“废医存药”的改革政策,即废除中医,仅存中药。以为可以借鉴日本国的经验,这也代表当时知识界一批人士的想法。
中医面临“废止”的不利处境,应是当时内忧外患、风云激荡的大环境所决定的。文化思想上,传统与现代激烈冲突,科学至上,西化思想盛行,代表传统的中医遭到批判和否定也是必然的。
参考书:
[1]《近代中西医论争史》赵洪钧 学苑出版社 2019年
[2]《银元时代生活史》陈存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灵素商兑>与<群经见智录>》余云岫 恽铁樵 学苑出版社 2007年
有中医史研究学者把这次运动看做“现代中医史的开端”(《近代中西医的博弈 中医抗菌史》皮国立 中华书局 2019年 索书号:R286-092 ZP1),如何在博弈中取得生存空间与持续发展是中医发展的迫切要事。
时至今日,所看到的是,中医以其一贯的“稳定性”维护着人类的健康,沿用中医经典,焕发勃勃生机。
在新冠的治疗中,官方报道明确注明是“予以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药与健康》课程已进入五年级小学生的课堂。
“大凡学术之成立,历久而不败者,必有其真实之价值在。”
疾病固然需要医生的帮助,但健康的身体更需要自己日常的健康管理,学点儿中医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和家人防病于未然。
中医类书有很多,一般推荐:
大学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作为入门读物,可以看看这两本书:
书目推荐
《问中医几度秋凉》
艾宁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索书号:R2-49 ZA1-2
朝晖中文书库
中医,不只是一种医术,更是一种生活艺术。
这本书里有对中医、西医的观察与思考,书名也可以是《问西医几度秋凉》。
《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 上古天真论》
徐文兵 梁冬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索书号:R221 ZX1
朝晖、屏峰中文书库
徐文兵与梁冬对话《黄帝内经》的文字版。
《黄帝内经》是了解中医怎么都绕不过的经典。
开篇上古天真论一般都是熟读背诵的。
跟着小主播一起来聆听古人的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