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李煜、李白并称“词家三李”、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郭沫若形容她“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臧克家赞她“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诗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她就是李清照,那个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婉约情感,也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豪放情怀的李清照。
◆ ◆ ◆ ◆
今日故事丨从“海棠依旧”到“物是人非事事休”
年少成名—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人家。其父李格非,济南人,进士出身,善于诗词文章,为官正直清廉,因为文章出色被苏轼赏识,成为了苏轼的学生;其母也是知书达理的名门闺秀,连很少提及女子文才的《宋史》中都说她“亦善文”。李家藏书丰富,李清照自幼熟读经典,工诗善词。
更加难得的是,家庭教育很宽松开放,李清照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郊游、喝酒、打牌、怼大师,样样精通,可以说活得相当恣意潇洒了。
而李清照不负自己脱俗的文学才华与不同于寻常女子的见识,“自少年便有诗名”。16岁时写作的如梦令,轰动了整个京师,也轰动了整个北宋文坛,“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后世也广为传颂。
换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一个高中女生写了一首诗,上了微博热搜,随后一干文学大家和网络大咖纷纷留言点赞。
伉俪相惜—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李清照18岁时,与当时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由于李父与赵父分属互相倾轧的两个政治派系,甚至于李父落难时,赵父也袖手旁观,这就导致了后世诸多学者认为他们的婚姻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政治目的。
然而,我们大概更乐于相信,那个学者一见才女而倾心的故事。传说中,李清照与兄弟李迥上元佳节前去大相国寺游玩,观赏花灯,与赵明诚不期而遇。此前,二人虽未尝谋面,但已听闻过对方。赵明诚便喜欢上了这位享誉文坛的书香才女。为了让父亲明白自己的心意,赵明诚假托梦境,给了父亲一则 “词女之夫”的谜语,赵父猜到儿子心事,便派人去李家提亲。
二人喜结良缘后,李清照对于丈夫喜欢的金石收藏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二人本就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如今又有了这种志趣上的契合,可谓是琴瑟和鸣了。
然金石收藏是个非常烧钱的爱好,对于当时没啥收入的太学生赵明诚来说更是如此了。于是每次从太学回来,夫妻二人就结伴去当铺,典当衣物,换回五六百钱,然后到大相国寺去淘宝,如果买到合适的藏品,回家之后就挑灯夜观,心满意足。据说有一次,有人拿来一副南唐名家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小俩口买不起又不舍得这幅画,只好借来看了两个晚上,最后唉声叹气地还给人家,闷闷不乐许久。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李清照能拥有这样一份相知相惜、相投相契的爱情,可谓异常幸运,羡煞旁人。
然而,这样的甜美的爱情并没有持续太久,以蔡京为首的变法派人士开始对苏轼及其弟子为代表的旧党人士展开了残酷的报复和打击。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赫然在列,而她的公公赵挺之追随蔡京,成了丞相。李清照曾请求公公对她的父亲施以援助之手,却遭到拒绝。为此,李清照曾写下“炙手可热心可寒”之句,这足以看出李清照的真性情以及当时在赵家的孤立无援。而赵明诚此时,不顾朝廷禁令和自己父亲的立场,依然收藏苏轼等旧党人士的字画,以实际行动告诉李清照,我对你的欣赏和喜爱不会因此事改变。
不久之后,赵挺之与蔡京夺权失败,赵挺之辞官病逝,赵家也随之落败,被赶出京城,退居青州老家。而李清照不曾怨恨赵家之前对自己的袖手旁观,也不因赵家蒙难而不满,与赵明诚相知、相守,患难与共。
国破家亡—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金国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高宗赵构与仓乱中即位,南宋开始。
赵明诚时任山东淄州州守,夫妇二人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出自《金石录后序》)。赵母在江宁去世,赵明诚携收藏文物去江宁奔丧,“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而李清照回到青州,“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然计划赶不上变化,青州兵变,“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李清照怀抱《赵氏神妙帖》逃了出来,躲过了路上的强盗,赶到江宁与赵明诚相会。
其后,赵明诚任江宁知府一年,又因弃城逃跑一事被罢官离开了江宁。夫妻俩准备退隐山林,结果赵明诚没多久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上任前,赵明诚将李清照暂时安置在池州,自己依照宋律去江宁觐见高宗,却因路途劳累和气候不适病倒在江宁。李清照奔赴江宁,赵明诚终撒手人寰。后世有人认为赵明诚因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为自己的懦弱深感羞愧不已,从此一蹶不振,因而染病亡故。
这对相知相惜、相爱相伴二十八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凄然落幕了,纵然是“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生活却仍将继续。
李清照带着赵明诚留下的宝贵文物在战乱中四处辗转,后准备将这些金石文物上交给南宋朝廷,却遭遇金兵压境和叛军暴乱,文物在战火中损佚殆尽。“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一年多的颠沛流离,最终也未曾保全这些收藏。
片段欣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根据陈祖美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其时,李清照年16岁。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周汝昌 在《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中,点评道:“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并且还有对话,并且还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可能是现代的电影艺术的条件才能胜任的一种“镜头”表现法,然而它却实实在在是九百年前的一位女词人自“编”自“演”的作品,不谓之奇迹,又将谓之何哉?”
今日荐书丨李清照主题系列
提起李清照,最先想起的是她那婉约清新的词与豪气纵横的诗,是她那旁人无法企及的才情,然,李清照最让我动容的却是她的坚强,无论境遇如何,都坚持着本心,坚持写最清新的诗词,坚持活最真实的自己。
出身名门,得嫁如意郎君,婚后相知相惜,可以说封建时代女性可能拥有的幸福,李清照早年都经历过;国破、家亡、夫死、再嫁、家暴、离婚、刑狱、无子、晚年孤寂,客死他乡,封建时代女性可能遭遇的不幸,她也都经历了。面对这样的经历,有哪个女子能活得比她更坚强果断,想得更深刻高远?唯有她,虽明知再婚会带来诸多非议,也选择了再婚,虽明知离婚自己将付出惨痛代价,也毅然决然的离婚,做回自己;唯有她,深处危难之时,也依然以贫民之身,心忧山河之破碎,以女子之身,情系国运之安危;唯有她,能将生活的美好与苦难的磨砺,都述诸笔端,化作诗词珍品,流传千载。
如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中所说的那样,“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
李清照主题书籍推荐
∇
1
《李清照诗词今译》
出版社
中华书局
馆藏代码
I222.74 ZL1
2
《李清照集笺注》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馆藏代码
I214.422 ZL1.1
3
《重辑李清照集》
出版社
中华书局
馆藏代码
I214.422 ZL1.2
4
《李清照传 人世阴晴难定 我亦风华绝代》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馆藏代码
K825.6=442 ZL5
5
《李清照志 辛弃疾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馆藏代码
K825.6=442 Z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