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那么数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无疑就是皇冠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二百多年来,许多数学家都渴求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难题,然而都没有成功。
1966年5月,一颗璀璨的新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
一位中国青年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
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将这一成果称之为“陈氏定理”,并将它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众多数论书中。
他究竟是谁?
他就是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
‣‣
今日人物丨陈景润
1933年5月22日,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福州市,在一座两层楼的木板房里,邮政局高级职员陈元俊、潘玉婵夫妇又添了第三个孩子,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陈景润。
陈景润在同辈堂兄弟中排行第九,家里人便都叫他九哥。父亲陈元俊给九哥取名景润,是希望他日后能有幸福的光景,滋润的生活。然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等待陈景润的却是一连串的波折与坎坷。
在陈景润的成长过程中,他曾四处飘零,几度失学,他孱弱的身躯刻下了苦难的印记。但正是少年时期的不幸和苦难,磨砺了陈景润不屈的性格,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树立了他勇攀高峰的远大志向,使得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退缩、不气馁、不却步并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
‣‣
今日故事丨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
人们总以为天才的少年,其成长故事一定充满传奇色彩,但陈景润的少年时代既不特别,也不出众,他和所有喝着闽江水长大的福州人没有任何区别。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出生于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凭借良好的家教,恩师的提点,自身的好学,一步步成长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
陈景润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经过时间和生活磨炼,通过汗水与血泪的洗礼,才能获得通往成功的通行证。
陈景润在母校福建师大附中100周年庆典的演讲中提到,“有的青年人问我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其实没有什么奥妙,最重要的是热爱科学,打好基础,要勤奋、刻苦、严谨……”
英华中学高中部旧部
福建师大百年校庆
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人们的一句口头禅。机遇,就在我们的面前,你能抓住么?
机遇,只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完全靠自己。靠刻苦,靠勤奋,靠持之以恒的钻研。天赋上的某些优势,并不能造就成功。成功,只有不间断地学习。
今日荐书丨陈景润相关书籍推荐
馆藏代码
K826.11=75 ZL2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三层)
馆藏代码
K826.11 ZS2
馆藏地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三层)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中国中央、国务院对一百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作为科学界杰出代表之一的陈景润被誉为“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肯定,也是人民的期许,更是时代的召唤。
时过境迁,陈景润的先进事迹依然深入人心,其胸怀理想、勇于追梦、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图强、艰苦攻坚。少年强,则国强。如果陈景润的故事能给青少年朋友带来某些启示,能激发青少年朋友培育热爱科学、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强烈兴趣,能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坚定志向,那将是对陈景润先生最好的告慰。
馆员碎碎念
2020伊始,我们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为大家推荐相关书籍。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书籍推荐,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您的意见将会成为其他读者的阅读指引,也将被纳入图书馆采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