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本文共6592字,预计阅读时间为20分钟
今日主题丨兰陵萧氏
有一个家族,厉害到历代大家都赞不绝口
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夸它
“派别天潢,支分若木”
欧阳修、宋祁夸它
“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
大文豪苏东坡也夸它
“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它的名字,叫做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中国古代的顶级门阀之一,本为北来次等士族,在南朝刘宋时期以军功起家。其后,兰陵萧氏的家族子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从此成为南朝高门。仅仅齐、梁两个朝代,萧氏掌国一百一十二年,出了二十一位天子,三十多位宰相。隋朝统一后,兰陵萧氏一跃又成为隋朝外戚,满门显著: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就是出身兰陵萧氏;唐高宗李治的萧淑妃,也出自这个家族。唐朝萧氏拜相者达十人,仅仅萧岿一支就有八人入相,史称“八叶宰相”。唐朝人柳芳将兰陵萧氏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列为南朝“四大侨望”。
今日人物丨南梁四萧
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出现过的政权成百上千,而能被奉为正朔的王朝却只有几十个。由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萧衍建立的南梁王朝(又称萧梁)是东晋之后南方立国的四个朝代之一,虽然前后历时仅五十五年,但在所有的王朝之中,南梁帝王们的文艺水准堪称是史上最高的;特别是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父子四人以帝王之尊,爱好文学,勤于著述;同时又聚拢文士、成就一代文学之盛,尤其是在用典、声律、辞采等形式方面的探索更是引领了唐诗的发展和繁荣。
萧衍
(464年-549年)
萧衍是南梁的创立者,同时也堪称是史上最有文化的一位皇帝,文艺成就极高。
经史成就
编《通史》六百卷,并“躬制赞序”。
作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二百卷。
撰《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
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
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佛学研究
著《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
揉合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 “因果报应”,创立“三教同源说”。
诗文创作
现存诗歌有80多首,分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四类。
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
作七言诗,仄韵互换,抑扬起伏,颇具独创性,促进了七言体诗的发展。
音乐研究
“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
“制《善哉》、《大乐》、《大欢》、《大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砖》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
创制准音器四具,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
萧统
(501年―531年)
萧统为梁武帝萧衍长子,未及即位而卒,世称昭明太子。
文章着述
笃好玄学,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亦信道教、术数、佛教,相传曾为汉传大乘佛教经典《金刚经》。
学术社交
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经常在知识分子们一起“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
《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萧纲
(503年-551年)
南梁第三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简文皇帝;梁朝中央文坛的领袖人物,晋安王文学集团成为东宫文学集团。
宫体文学
东宫文学集团的文学影响逐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开宣布并倡导文学史上著名的宫体文学,形成风尚,影响于文学史不止一个时代;撰《玉台新咏》十卷;《南史·梁简文帝纪》记其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余卷。
讲经辩学
梁武帝崇佛闻名于史,极力推动佛教讲经和玄学辩论的风气:《梁书·武帝纪》曰:“大同中,于台西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递相讲述。皇太子、宣城王亦于东宫宣猷堂及扬州廨开讲,于是四方郡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 《颜氏家训·勉学篇》记载说:“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金楼子·杂记上》记载大同五年萧绎自荆州还京师,“其日赋诗”,“其晚道义”。《梁书·简文帝纪》记载萧纲著《老子义》、《庄子义》各二十卷,《隋志》、《唐志》也有著录,书名、卷数稍异。
萧绎
(508年―555年)
梁元帝萧绎是梁武帝萧衍第七子,为“四萧”之中的佼佼者,文学成就堪称翘楚。
著作等身
梁元帝萧绎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有大量学术著作,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种,四百余卷,如《孝德传》、《怀旧志》、《金楼子》、《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江州记》、《职贡图》等。《梁书·元帝本记》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
博学多才
萧绎博学多才,研究的内容包容万象。除了文学家、诗人、学者、皇帝、画家、书法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音乐家,对中医也颇有研究,围棋水平颇高;同时他还是姓氏学家和玄学大师,堪称周易专家,善观星相;此外,他还撰写了兵书《玉韬》和养马专著《相马经》。
今日故事丨读书无用?别听那些毒鸡汤!
在中国历史上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士族”这个字眼极具重量。在世家政治时代,士族制度是一种按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以至官位都由家族世代相袭,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士族集团的源起,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首倡儒术”。研习儒家经学的强学者们,垄断了儒家孔孟一门经典学说的解释权,并在家族内部代代传袭。书籍原本是传承知识和文明的载体,但在技术条件和生存条件落后的古代,底层获取书籍和知识的机会极为有限。因此,知识一直被强宗大姓人群所垄断,而这种知识的垄断,也带来了权力的垄断。强宗大姓的族中子弟纷纷入朝为官,掌握了整个国家文化制度的话语权。
东汉时期,这些儒家经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和垄断知识,终于进化成了累世公卿集团。自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确立前,以“九品中正制”跻身特权阶级的士族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
被誉为“千年世家”的兰陵萧氏,其家族崛起史,便是士族崛起的一个缩影。而兰陵萧氏崛起的 则是源于知识与权力的垄断。
读书,让他们从二流士族跃升为一流门第
武力起家的二流士族
兰陵萧氏本居于东海郡兰陵县,永嘉之乱后,以整个宗族的形式南迁,侨居于南兰陵。兰陵萧氏虽然是比较强大的地方宗族,但因为属于寒门,在王庾桓谢这些顶级门阀执政期间,无法跻身南方的统治集团。兰陵萧氏只能通过军功进阶,以武力强宗和二流土族的身份立足。陈寅恪先生评价兰陵萧氏为“江左北人之武力集团”“萧氏起家,本为将家”。
跻身皇亲仍被视作二流门第
到南北朝的刘宋王朝时期,兰陵萧氏开始发迹。兰陵萧氏最初的崛起是凭借外戚身份: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继母(后来被尊为皇太后)出自兰陵萧氏。这使得萧氏宗族开始获得更多参军行政的机会:例如后来建立南齐的萧道成,其父是萧太后的亲侄子萧思话的部下;而后来建立南梁的萧衍,其父则是萧道成的部将。由于兰陵萧氏的兴起靠的是与寒门皇族刘氏联姻,因此并不被一流士族门阀所认可,始终无法跻身一流门第。
由武从文终成一流士族
萧道成篡位成功后,兰陵萧氏虽然成为皇族,但依旧被贴着武将寒门的标签。因此,兰陵萧氏开启了“从武到文”的文化转型:大量家族子弟弃武从文,专攻明经玄学,逐步成为了文化高门。江左一流士族——琅琊王氏与兰陵萧氏的联姻,标志着兰陵萧氏终于获得了一流士族门阀的认可,并最终跻身四大侨姓望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尤其是南梁皇室萧衍、萧统、萧纲、萧绎父子四人,更将兰陵萧氏推向了文化高门的巅峰;同时在南梁萧氏的引领下,江南的文教、宗教、艺术等文化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被视为南朝时期的文化巅峰。
读书,让他们在皇朝更迭中始终高居庙堂
宗国虽灭仍是文化高门
到南北朝的南梁王朝时期,侯景之乱致使南梁都城建康(今南京)被攻破,南梁气数已尽。江左的一流士族也损失惨重,侨姓士族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宗国的覆灭并没有使兰陵萧氏走向衰败。在隋唐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兰陵萧氏凭借其文化高门的地位,与关陇集团频繁联姻,成功跻身隋唐统治阶级的队伍。
以文化显贵成为皇室外戚
兰陵萧氏曾为皇族,又是江南文化高门和一流士族,比起隋唐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门第更显高贵。关陇门阀希望通过与其联姻以自抬身价,而兰陵萧氏也借助联姻与隋唐统治阶层深度融合:如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唐高宗李治的萧淑妃,都出自这个家族。
皇室外戚的身份,使得兰陵萧氏拥有了更多的政治资本,以萧瑀为例:
萧瑀为南梁帝王之后,高祖父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父亲是后梁明帝。萧瑀的姐姐嫁给隋朝晋王杨广为正妃,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愍皇后萧氏。因为姐姐的关系,萧瑀也跟着进入了长安。萧瑀以皇后之弟的缘故,被隋炀帝委以机要事务,官至内史侍郎。同时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还将娘家侄女嫁给了萧瑀,而李渊母亲独孤氏又是独孤伽罗的四姐,这也拉近了兰陵萧氏和李渊的关系:也就是说,萧瑀和隋朝皇家及李唐皇室都有姻亲关系,他既是隋炀帝的小舅子,也是李渊的表妹夫。
以家学渊源进士入仕
随着唐朝的发展,九品中正制度被废,进士科兴起,门阀士族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尤其是到了李治武则天夫妇时期,门阀士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李治即位后,先废杀皇后王氏,淑妃萧氏,又诛杀国舅长孙无忌,关东士族太原王氏、南方士族兰陵萧氏以及关陇门阀长孙氏,皆遭重创;李治死后,皇后武则天称帝,更以铁血手腕残酷打击士族门阀和功臣集团,同时推重进士科,大量提拔寒门小吏进入官场。
虽然作为士族的兰陵萧氏受到了政治打压,但由于萧氏子弟保持了文化高门的地位和优良的家学渊源,因此在科举制度下开始积极以进士入仕,不断巩固自身的文化政治优势。旧时江南华族之中,兰陵萧氏成为硕果仅存的江南华族代表和顶级门阀,在唐朝依旧保持着极高的地位,拜相者高达十人,仅仅萧岿一支就有八人入相,史称“八叶宰相”。宋代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宋祁在评论兰陵萧氏家族曾赞叹:“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质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扯及复后商。自(萧)瑀逮(萧)遘,凡八叶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末有也。”
今日荐书丨兰陵萧氏相关书籍
1
齐梁萧氏文化概论
馆藏代码
K810.2 ZL13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2
齐梁萧氏诗文选注
馆藏代码
I213.911 ZC1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3
萧衍评传
馆藏代码
K827=391 ZZ2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4
萧统评传
馆藏代码
K825.6=391 ZC1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5
萧纲评传
馆藏代码
K827=391 ZC1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6
萧绎评传
馆藏代码
K827=391 ZC2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片段赏析
《齐梁萧氏文化概论》
就家族教育的宗旨来说,从最初的立身于动荡之中,到后来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再后来位居九五之尊号令天下,以士族存在方式使家族荣耀长盛不衰,始终是萧氏家族的追求方向……对于萧氏家族来说,汉末曹操家族的成功最为理想,它激励了齐梁萧氏振兴家族的希望,曹操家族的教育理念也自然成了兰陵萧氏家族教育的典范。清人赵翼说:“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朝,亦不可及也。”可以说,曹操家族是与萧氏家族发展路径最为相像的。
文化创造所具有的永恒性价值,在通常意义上,也如《典论·论文》所说,是权势所难以达到的:“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末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身名自传于后”……曹丕是曹操之子,其《典论·论文》的说法,未必不是曹操高度重视家族教育的心声!……曹操并不希望其子如自己一样做乱世英雄,甚至在权势继承方面,也不希望共后代火中取栗,乘乱为王,而是希望其子做平稳过渡的受禅天子。故他宁可仿效三分天下有其犹服侍殷的周文王。虽“天下大宝曰位”,帝王终归只有一人傚得,子孙则世代繁衍。
曹氏家族的这种发展思路,对兰陵萧氏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需更改就可以直接效仿的教育理念。萧氏家族常常以与曹氏家族比较为荣。如昭明太子《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吴华书》,“兴同漳川之赏”,就以思与曹丕《与吴质书》相提并论为荣。萧氏家族由重视军功起家到文化士族的转换,其实也是在曹氏家族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走过的老路。在教育理念上的相同,也必然促使萧氏家族在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与曹操家族比肩相踵。
另一方面,南兰陵萧氏的士族化进程还在继续,门阀士族的声望还在增强。面对各个豪门望族不同的文化标签,兰陵萧氏亟需寻找种能够使家族兴盛于时代的文化形态。于是在时代的机遇里,南兰陵萧氏一族选择了“文学”作为他们的家族文化圭臬,文学也成了兰陵萧氏的家族教育标记,萧氏一门在文学领域里的创造性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概念的发展。
萧氏家族在文学教育的开展中,进行了积极的文学创作实践,形成了影响南北朝的知名文学集团十余个。萧齐时期的萧长懋、萧子良、萧子隆、萧钩,梁代的萧统、萧纲、萧绎、萧秀、萧伟、萧纶文学集团在当时享有盛名,文学影响力超越时代与国界。在一个家族里,出现创作如此丰富、影响力如此巨大的以本家族成员为领袖的文学集团,在当时或后世任何一个世家大族中都是没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今日感悟丨唯有知识 受用终身
出身阶层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
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1964年,一位叫迈克尔·艾普特的青年导演,也想解答这个问题。
为此,他做了一个社会心理学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追踪研究,也就是后来大热的真人纪录片——《人生七年》。
在这部纪录片中,艾普特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孩子。他们有的来自于伦敦富人区的富裕阶层,有的来自于普通中产阶层;还有的是来自贫民窟甚至福利院。从7岁开始,每隔7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这14个孩子,并将采访记录形成了纪录片《人生七年》。
这部纪录片被大众认为是“阶层固化”和“寒门难出贵子”的有力证明:纪录片中的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孩子长大后依旧过着富裕的生活;而出身较差的孩子,最终在平庸中艰难度日。这其中,只有1个孩子成了例外——乡村小孩Nick,以农民孩子的身份考入牛津大学,并最终成为美国大学教授。
这里,之所以提到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为了强调“阶层固化”或者“寒门再难出贵子”,相反,在笔者看来,这些刺激大众神经的论调不仅消极,更堪称有害,简直有诛心之嫌。即使是上文所提到的千年世家——兰陵萧氏,不也随着唐朝的衰落而没落了吗?我们听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鼎盛世家的衰败,也听过“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草根崛起。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完全归结到其出生的起点,是一种粗暴的宿命论。
但同时,《人生七年》所揭示的教育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富人和中产阶级的孩子之所以在其后的人生中过得比较顺遂,与他们长期以来接受的良好教育密不可分。镜头下7岁孩子们的样子似乎已经预示着后面发生的一切: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在学校嬉笑打骂时,而富裕阶层的孩子们却已经开始阅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财经报纸了。当一个人拥有了更多的知识,他的视野变得开阔,而他的机会也才会越来越多。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所展示的最直接简单的道理:家长能留给孩子受用终身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
那么,普通家庭或者比较贫穷的家庭,真的再也培养不出一个成功的孩子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那个例外的乡村男孩nick,就以他跨越阶层的事实启迪了我们:他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并早早地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人生方向,考入了牛津后刻苦学习,埋首研究,最终成为美国的大学任职教授。阅读和教育,这两件事是反人性的,因而能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但同时,阅读和教育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在nick身上,我们就看到了阅读和教育的力量——它给了这个乡村男孩进入精英阶层的机会。
古今中外,知识的重要性都不曾改变——它既是个人获取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手段和资源,也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小至个人发展,大至家国命运,知识都极其重要。今日之中国,身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交织之中。邓小平同志曾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较之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特权地位更难传承。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高级公务员与国企领导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源优势。但这些职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且很难传承。即使父母身处高位,其子女们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教育经历,那么年轻一代想要传承父辈们的地位和资源,几率就几乎为0。因此在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中国的中产阶级父母尤为焦虑,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学历无法传承的教育困境——那些靠着教育实现阶层晋升的中产阶级,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学历(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成就)不如自己的现实。
回到本文所介绍兰陵萧氏,它就是知识信念的践行者,也是知识垄断的受益者。在兰陵萧氏的崛起和兴盛过程中,知识(学业)始终起着巨大的作用。华裔学者苏绍兴在《两晋南朝的士族》 一书中指出,“盖因有累世经学,而有累世公卿,学业与门第,乃是相因相成。” 陈寅恪先生也曾说道:“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
如果说,曾经的上级阶层靠着知识(教育资源)的垄断来完成家族的优势积累,那么在这个时代,这已经不再可能。公开课、在线教育;微信、微博、知乎、Quora、文献数据库等资源的开放,使得所谓精英们培养的子女和普通家庭的子女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而言,真正的问题不再是知识的垄断,真正的问题是:
我们是否还相信知识的力量?
我们是否有追求知识的定力和执行力?
本文参考文献
[1]刘志伟、史国良 、李永祥. 齐梁萧氏文化概论[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2]兰陵萧氏是怎么一步一步,成为南朝乃至隋唐的顶级门阀之一的?[EB/OL]. (2018-11-21) [2020-06-0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121/17/16163490_796346104.shtml
[3]影响中国数百年的士族门阀,是怎样决定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EB/OL]. (2018-12-31) [2020-06-0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0%A7%E8%A1%8D/1520948?fr=aladdin
[4]百度百科. 萧衍 [EB/OL]. (2012-02-20) [2020-06-0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0%A7%E8%A1%8D/1520948?fr=aladdin
[5]百度百科. 萧统 [EB/OL]. (2006-05-02) [2020-06-0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0%A7%E7%BB%9F/1694171?fr=aladdin
[6]百度百科. 萧纲 [EB/OL]. (2006-05-09) [2020-06-0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0%A7%E7%BA%B2/2266173?fr=aladdin
[7]百度百科. 萧绎 [EB/OL]. (2006-05-13) [2020-06-0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0%A7%E7%BB%8E/2362415?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