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 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1948年至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 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在邓稼先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成功。
邓稼先于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今日故事| 舍生忘死邓稼先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空投核弹试验中, 降落伞没有打开, 核武器未被引爆, 而是直接摔向地面。正当科学家们为此感到万分揪心之际, 邓稼先并未多言, 他不顾同事们的极力劝阻, 只身奔向事故现场, 立即弯下腰搜寻, 低着头认真查找, 力求尽快确定核弹落点。在找到核弹后,他顾不得生命安危和辐射的巨毒侵蚀, 奋不顾身地用双手捧起碎弹片——含有剧毒的放射物, 仔细观察、展开分析。此时, 一个极高智商的科研专家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竟变成了外人眼里的绝顶“傻子”, 正是由于这个举动, 猛烈的放射物侵进了他的身体。
1985年, 邓稼先被诊断为直肠癌。而到第二年, 也就是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刻, 邓稼先仍不忘祖国的 事业。这一年, 除中、法两国外, 其余核大国都达到了在实验室用计算机模拟核爆的试验水平, 所以, 他们以条约方式联合主张核禁试, 想借此来限制中国。
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中央急需这方面的建言。在3月和5月连续做了两次手术的邓稼先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 那段时间里, 他嘴中时常重复着一句话:“要抢时间”、“要抢时间”, 誓要用最后的气力, 为祖国留下这份核武发展的建议报告。那时, 他住在医院, 病情日益加重, 时常疼出一身冷汗, 可即便这样, 邓稼先仍忍着极大痛苦, 找来了各种文献资料, 与于敏合写了一份关乎中国核武未来发展蓝图和实现途径的《建议书》。
当他妻子捧着这份沉甸甸、关乎 命脉的《建议书》走出病房时, 邓稼先叫住了妻子, 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
随后的十年里,中国的核武工作在邓稼先的规划下,欣欣向荣。
今日荐书
《亲历者 “引爆原子弹”》
馆藏代码:TJ91 ZF1
馆藏地:屏峰中文书库
《核技术的 应用》
馆藏代码:TJ91 ZH1
馆藏地:屏峰中文书库
邓稼先以他那仅有的几分气力表达出他生命中的临终信念:对祖国平安的祝福和期许。我们不禁要说, 正是这种精诚日新的碧血丹心, 才能谱写出强我 的辉煌乐章;正是这种舍生忘死的碧血丹心, 才能召唤起昂扬向上的奔腾国运!而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今天, 存心的不同就决定了文明的天渊, 碧血丹心是实干家, 无关冷热是清谈客, 前者将工作作为自家事业, 后者将一切均作冷眼旁观。应该说, 虚言浮词只会空谈误国, 赤诚实干才会梦想成真, 邓稼先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寸丹心向月明”的爱国精神,我们应当真挚缅怀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片赤诚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