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电台

漫读电台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浏览次数:2017

 

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

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其致电牛津大学时的署名TschenYinKoh,可以证明。但是陈寅恪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为了纪念陈寅恪先生,都把kè故意念成què。本音频按“恪”字普通话发音。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陈寅恪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
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
尤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
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
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
一姓之兴亡。
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


今日人物丨陈寅恪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1890年7月3日生,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被世人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自小便有深厚的国学渊底,眼界扩及东西洋。1902年至1921年,先后留学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导师,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而后抗日战争爆发,先后辗转任职任教于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牛津大学。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国文史馆副馆长,专任中山大学教授,专注从事学术研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今日故事丨
风义生平师友间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语音学家陈寅恪先生为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晚号观堂)自沉逝世后所做的纪念碑铭文中首先提出的对崇高学术精神的追求。对于两人的大师情缘以及共同的价值取向还有着那么一段故事。

1925年,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两人的友谊从此刻开始建立。

陈寅恪和王国维都深受清代乾嘉学风的影响,特别受晚清学者沈曾植的影响极大。陈寅恪初到清华园的当晚,便在吴宓的陪同下拜访了王国维,初次见面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一起探讨学术,大谈东西文化。如果有友人在家中找不到王国维,便马上会想到他在陈寅恪家里,这样的交情在当时的清华园甚是少见。

由于学术渊源以及治学方法比较接近,彼此情趣也很相投,很快两人便成为了学术心境最为相知的挚友。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陈寅恪真正走进了王国维的内心,视彼此为知己,结成了“风义生平师友间”的忘年之交。

王国维死后,陈寅恪悲痛万分,将其比喻成自沉汨罗江的屈原,认定是学术上重大的损失。对于王国维临终所托,深感责任重大,并在挽词的序言中指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1929年,也就是王国维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为王国维立了一块纪念碑,请陈寅恪撰写碑文。陈寅恪在碑文中借由对王国维的缅怀,将其对于学术的看法,集中做出了表达,其中所强调的独立与自由正是两人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拟请陈寅恪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多次邀请遭到拒绝。后其学生汪篯被委派为说客登其门,但陈寅恪感到这个门生,已摒弃了读书人应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后谈崩并怒斥之:“你不是我的学生!”1953年11月21日晚,由陈寅恪口述,汪篯做记录,写下了《对科学院的答复》,答复的第一句话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可见陈寅恪终生都在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价值主张,就像他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一样已流传出去,永不湮没。


馆员随笔

今天是10月7日,是陈寅恪先生逝世的日子。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陈寅恪的一生命运多舛,早年颠沛流离、辗转多地,晚年疾病缠身、双目失明,却始终勤奋好学、坚定刚毅、钧稽沉隐。他在追求独立与自由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赢得傅斯年、梁启超、吴宓等人高度评价。盛名之下的陈寅恪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真乃大师学者本色。


今日荐书   


陈寅恪合集 别集 柳如是别传 上
索书号

C52 ZC2.1 1

陈寅恪合集 别集 柳如是别传 中
索书号

C52 ZC2.1 2

陈寅恪合集 别集 柳如是别传 下
索书号

C52 ZC2.1 3

馆藏地
莫干山中文书库
屏峰中文书库

《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档案

索书号
K825.1 ZC5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朝晖中文书库

《陈寅恪》

索书号
K825.81 ZM3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朝晖中文书库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