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家书之爱 匪所不至

浏览次数:120

今天是国庆中秋小长假的第一个工作日,想必大家都还在回味假期里的那盘肥嫩螃蟹,或是酣畅淋漓的游玩。不知道是否有人记得,在这难得团圆的日子里,父母对你说了什么?也许此刻想起的,是临行前后备箱或是行李箱里满满的关切吧。

 

不同于现在即时通讯的QQ、微信等,家书其实也是一种古老且温情的家庭“聊天记录”。秋风长,思念落,有张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家书;有杜牧“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嘱托,亦有长孙佐辅“家书作得不忍封,北风吹断阶前雨”的哀思。纸短情长的家书,寄托着绵绵思念和殷殷教诲,有深情,亦有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从文家书》等等名人家书,字字如金,句句在理,都值得我们去读阅和学习。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林纾家书》。

作者介绍

 

林纾(1852-1924)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人,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他自幼勤奋刻苦,深爱传统文学,能文能画。林纾所创作的不仅有《畏庐文集》 、《畏庐诗存》等文集和诗集,更有许多小说与传奇,还有《韩柳文研究法》、《左传撷华》等关于古文研究的著作。

谈到翻译家,许多人会认为其必须要精通一门以上的外语方可。然而林纾却是个特例。他不懂任何外语,却翻译了一百七十多部外国著作,其中包括小仲马的《茶花女》、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世界名著。一个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的他是如何做到的?原来林纾参与翻译时,均是由友人口译,他再根据口述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最后写成文言文。林纾的译笔别具风格,康有为曾写道“译才并世数严林”,可见世人对其翻译成就的认可。

 

今日荐书

若是读过嵇康的《家诫》,想必很多人都会赞同鲁迅先生的感慨,那样高傲的嵇康,教子却要这样庸碌。由此看来平时的言行也好,累累的文学作品也罢,很多时候都无法展现文人本态。然而家书的言短情深却能奏出那 心曲。

《林纾家书》编收了一百零四封信札,其中有七十五通林纾写给女婿郑礼琛、儿子林珪、林璐、林琮的家信,二十五纸格言性质的《示林琮书》,四通《训子遗书》;其二为林纾亲自批阅的林琮作文十三篇,附录了其所作相关诗文,其侄林实馨的《畏庐老人训子遗书》,以及其孙林大文的《后人心目中的林纾》。这些训子箴言中,展现出了林纾“迻译泰西”“传经门左”之背后的内心世界。林纾通过创作与翻译,大力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作为“叫旦之鸡”以“翼我同胞警醒”,然而面对子辈,依旧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家书中林纾向子辈们传授处世之道,也透露出当时社会新事物新变化对传统家庭造成冲击的忧思。林纾对延古文一脉有着殷殷期许,却也须站在子辈们未来谋生考量的角度,而做出更现实的安排。林纾的长子林珪为官,林纾在对其家书中所述多为廉政和吏治的门道,并写道“汝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即属行孝于我”;而对三子林璐,则勉励他“一保重身体,一学问有恒”,教育他要以七成之功治洋文,这样“将来始有啖饭之地”;四子林琮则被寄予延续古文命脉的厚望,林纾希冀儿子“努力向学,绍余书香”,却也请人教林琮英文算法。对子期待不同,却都体现了《战国策》中的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片段欣赏

【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汝累累不听吾言,而吾心亦未尝一刻灰冷。可见父母爱子,匪所不至。】

每每读此句,无不为拳拳爱子之心而动容。


【当力除一个懒字。懒之中人,犹猾(虫名)能入虎腹,食虎之肠胃都尽。做人须得一个“勇”字,又须得一个“忍”字。不勇无以趋事业,不忍无以就事业。】

【凡物不可贪,惟学问一道,不厌“贪”字;凡事不必争,惟学问一道,必要“争”字。】

1916年10月信:【宁可不毕业,不可夹带……盖不毕业者,病也,非罪也。一夹带及借稿,则犯堂规,及犯罪耳。】

林纾对子辈教育之殷切,同时也叮嘱做人需在首位,人品乃是学品之本。而对于人品的践行,林纾最关心的还是细节与习惯的养成。

林纾致三子林璐信:

【每日牛乳、牛肉汤万万不可间断。此际春暖不时,不可贪凉,使寒气侵入,生出毛病。】

【夜间切不可外出窃观影戏,影戏不过如此……万不能以自己学业抛荒。】

【梨出山东,较京为便宜,可勿吝此小钱。堂中菜蔬必不佳,然须努力尽两碗饭。】

字里行间,林纾对儿子操心正如同父母平时的碎碎念,看似“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好好学习”这样家常便饭的话,又怎不是长辈对在外求学的孩子最真切的期盼呢。

▲林纾真迹,本图选自《林纾家书》,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1919年8月18日,林纾致四子林琮信:为人第一须留心:读书留心,则得书中之益;饮食留心,则无疾病之虞;说话留心,则无招怪及招祸之事;做事留心,则不致有债败之处;交友留心,则不致引小人近身;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古人谓之“居敬”,浅言之则谓之“留心”。】


 ▲林纾批改林琮《严几道先生传》

《林纾家书》中有林纾为林琮修改批阅的原稿,尽可能体现林纾古文教学的细节,字句的斟酌删改,不仅展现了林纾的作文门径和古文教导方法,更是饱含着对其子的浓厚爱意与期许。


馆藏

馆藏代码
I266.5 ZL8


馆员感悟

秋天本就是思念最浓之季,如今我们和亲人好友之间的沟通方式再也不是鸿雁传书、千里传信;一条信息、一个电话,瞬时沟通的便利却在无形之间淡漠了亲情。打开手机,翻开与父母的通话与聊天记录,那些简短的语句间你是否感受到了父母不敢表露的心意?

《林纾家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陈腐的气息,娓娓读来,仿佛是老父亲般对子辈的真切而又絮叨的独白。读至“稍燥便须买梨,临饭莫嫌菜坏”,不由感叹这与父母对我们的那些句“多吃水果,多吃食堂饭菜,不要点外卖”的平白话语是如此相似。虽然我们的父母都是平凡人,不似林纾这般的文学家、翻译家,但是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都是有着一样的初心,如同林纾一样,他们都殷切盼望孩子能够健康、博学、励志前行。

时代在变,家书已然成为当今的奢侈品,但亲情不是。隔着手机屏幕,也许难以打出写在家书中那般深情的字句,但是我们可以多主动一点,多给家人发一句问候,多点走心的关切,哪怕是“天凉,记得保暖”的寥寥数字,也可驱散周身之秋凉意。

父母爱子,匪所不至。于《林纾家书》中摘下此训诫,共勉之:“汝当知为父所望,并不是望汝做高官,得厚禄。但愿汝为学生时,循学生规矩,求学生学问;到长大时,做一辈子好人。”
[1]林纾.林纾家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倪咏娟. 家书里的“林琴南”[N]. 中华读书报,2016-07-27(018).
[3]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父亲节特稿|林纾家书:父母爱子,匪所不至EB/OL].2017-06-18.https://www.sohu.
com/a/149863112_672687
[4]陈超.林纾的爱国思想再认识[J].海峡教育研究,2020(01):22-26.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