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稲萧然在野,晨起清寒有霜。
村外阡陌岑寂,林下深红浅黄。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到冬天的过度,俗话说“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各地气候差异大“霜降始霜”反映的只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而这时我国的西北、东北开始有初冬的特征,江南却是 “三秋”大忙季节,果熟粮稔,丰衣足食,秋高气爽。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已经是新年过后的一月上旬了。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晚秋诗画
霜降到来,进入晚秋,在我看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印象最深的时节,田野由绿变黄,金气收敛万物,述说着丰收;山野上弥漫着艳艳的红枫,银杏的落叶铺成地毯,晚秋,这个打翻调色板的季节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美好诗篇: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在秋日的晴空中,那振翅高举的鹤,矫健凌厉,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
《列岫亭》
宋 •江定斋
倚槛穹双目,疏林出远村。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
回头云破处,新月报黄昏。
倚栏远眺,可以看到村外的疏林,秋气渐深,使秋天的山也多了一份苍健之气,江上水浅。诗人感觉到天地烟霞与其融为一体,蓦然回首,时间却已是新月黄昏。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生动地描绘了晚秋碧云飘游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片青翠。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把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如梦令》
清·黄琬璚
晓向高楼凝望。远树枝枝红酿。
睡起眼朦胧,道是芙蓉初放。
霜降,霜降,那是丹枫江上。
词人登上高楼,看到树上一片片鲜艳的红色,以为是芙蓉花开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霜降时分的丹枫。这首诗与杜牧那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舟中杂纪·老树转斜晖》
元末明初•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诗词给我们描绘出大自然在这个时节带给我们的美景和美味;老树斜辉,流水人家,含露秋花,以及霜降时分肥美的螃蟹。沽酒看山,更是使人心情十分爽朗。连操舟女子归家时,嘴里都是唱着歌儿。
修整养生
霜降是收获的季节,秋黄是这个季节最丰富的颜色,麦浪滚滚,稻谷飘香,鱼肥蟹美;累累硕果,朵朵菊花等着慰问辛劳的人们,结束繁忙的农事后,便有了一段修整养生时间。那么,霜降有哪些习俗呢?
霜降吃柿子
这个时节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北宋诗人张仲殊将柿子比作人间甘露,是这个时节特有的美味水果, 在我们一些地方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人们认为在霜降时节吃成熟的柿子,既能驱寒保暖,还有强健筋骨的功效。杭州人把柿子誉为“最甜的金果子”。
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天高云淡,枫林尽染,适合登高远眺。枫树、黄栌等树木经霜后,开始变成红黄色,登高远眺、万山红遍;乌桕树的叶子从绿转黄,又从黄泛红,最后到浓浓烈烈一派深红,无患子叶子的明黄让人眼前一亮,黄绿红相间的南天竺垂着头缀满一串串红的透亮的果实,秋高气爽的日子,槭树叶确是另一番红,红中泛紫,它的美不压于枫叶,如果枫叶红的绚烂,那么槭树叶红得雅致,人们登高或者漫步林荫道,尽情享受着冬季来临前的醉人秋天。
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成为这个时节的雅事,许多地方举办“菊花会” 赏菊饮酒;文人雅士吟诗作对,泼墨挥毫。赏菊花,要赏霜菊,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菊的傲气,白霜之中即使菊凋谢了,那也是傲骨铮铮的,所谓“菊残犹有傲霜枝”。
拔萝卜
农谚有:处暑高梁白露酒,霜降到了拔萝卜;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
鸭子好吃霜降补
在闽南台湾有吃鸭子潤秋燥的说法。民谚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所以很多地区都有霜降进补的习俗,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中医认为,霜降时节燥气仍在,应平补,宜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鸭肉是这个节气必吃的食物之一。
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饮食调养方面,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
图书推荐
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
P462/ZC1
陈广忠编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它的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月亮、北斗、二十八宿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永恒的历法。刘安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奉献给朝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走向亚洲,影响世界。本书按照《天文训》的顺序,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衍生出的节庆和民俗、物候和农谚、饮食和养生,以及与节气有关的诗词曲等,作了简要介绍,可以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文化内涵。
阅读感悟
岁月更替,四季轮回,一叶知秋,片霜进冬,留不住的秋天,留得住的收获,轮回四季各有各的美丽,再见秋天,你好冬天,秋尽,不是生机的结束,而是将希望埋进土里,等待着下一轮的新生。
本文参考文献
[1 ]赵学敏. 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2] 陈广忠. 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8.
[3] 郭梅, 童涵冰. 老祖宗说节令[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
关于“漫读电台”
“漫读电台”是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推出的读书分享栏目,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为大家推荐相关书籍;以声音的形式推广阅读,带领读者一起去聆听、去感受书中的故事,通过声音体会阅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