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
霍英东
(1923年5月10日-2006年10月28日)
霍英东,1923年5月生,原名官泰,祖籍广东番禺,生于香港。霍英东7岁丧父,12岁考入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辍学,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有“20世纪罕有的商业奇才”之称,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1985年任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今日故事
光辉岁月
香港霍英东家族,作为华人家族的一个传奇,霍家是出了名的行事低调,只除了两件事:体育和婚礼。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霍英东长子霍震霆亲自给郭晶晶颁奖的场面,就惹来热议无数;2012年11月8日,霍氏家族这两个易燃点终于重合到了一起——“跳水皇后”郭晶晶嫁于霍震霆长子霍启刚的豪门盛宴在香港举行。霍氏家族能从两手空空拥有现在的地位和资产,全赖霍英东眼光独到,用心经营。
苦难岁月的磨炼
7岁那年,一场台风夺走了两个哥哥的生命,霍英东侥幸避过劫难,几个月后,父亲又染病身亡,霍英东的母亲迫于无奈,带着3个孩子弃舟登岸,结束了水上生涯。经熟人介绍,霍家4人搬进了湾仔石水渠街的一间房子里,霍英东到帆船同业义学读小学,那是一间专为水上人家办的小学,入学是免费的。两年之后,霍英东又转到位于湾仔洛克道的敦梅小学就读,这是间收费学校,但设一个免费班,主要是照顾水上人家的孩子,虽则如此,这个免费班只招收30人,霍英东经考试被录取。1936年,13岁的霍英东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香港一所著名的中学——皇仁书院,在校期间常名列前茅。这所书院用英语教学,是香港第一间官立学校,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香港,皇仁书院的校舍被占用,霍英东被迫辍学,从此走向社会。
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霍英东开始寻找工作,挑起家庭的重担。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霍英东先后在轮船上做过火夫,在太古船厂做过打铁工和风炮工,在扩建启德机场中做苦力,还到太古糖厂的化验室工作过。后来,在母亲刘氏的鼓动和游说下,1943年,霍英东和十多个亲戚朋友凑钱在湾仔坚拿道西鹅颈桥开了一间名为“有如”杂货店。“有如”虽然是大伙合资经营的,但实际上是别人出钱,霍英东管理。“有如”虽然规模小,但毕竟是霍英东一手搞起来的,它是霍英东艰苦创业的第一步,这让两年来一直在外面打工受苦受气的霍英东初尝当“小老板”的滋味。19岁时,在母亲的一手安排下,霍英东跟吕燕妮结婚,第二年,吕燕妮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霍丽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军的铁蹄下沦陷了3年零8个月的香港,也因此重见天日。此时的香港,百废待兴,沉寂了多年的货物海上贸易再度活跃起来,霍母刘氏认为货运业大有可为,决定重操旧业,经营海上驳运。这时霍英东已不满足于只帮母亲料理驳运生意,他要发挥自己的经商头脑赚大钱。恰逢香港政府要拍卖战时剩余物资,包括大船、登陆艇、炮弹壳、胶管、废铜烂铁等,霍英东认为有利可图。于是他参加拍卖会,拍得40部轮船机器,后转手卖给朋友,净赚2.2万元。在当时,这也是笔数目不小的钱,这就是他的第一桶金。此后,霍英东时常周旋于物资拍卖场,参加投标,从事物资买卖,并且不时有所收获。霍英东尝过买卖物资的甜头,深感从事贸易盈利高、赚钱快、是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但剩余物资的拍卖毕竟是短期生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再有了。
1948年,澳门有一家公司正在到处收购“海人草”,每磅1美元,“海人草”又名“海仙草”,经加工提炼后可制成医治胃病的药品,但是,这种草生长在很远的东沙群岛中的东沙岛一带海底。霍英东从中看到商机,与其他商人合组东兴公司,招了工人,冒险来到东沙岛。这是段异常艰苦的岁月,最危险的是在海上作业时突然间遇上强台风,那就有可能船翻人亡。霍英东上岛4个月后的一天,他和一位轮机手、一位船工开着装满“海人草”的小船离开珊瑚礁,直奔东沙岛。动身之时,还是风和日丽,但十多分钟后,狂风四起,暴雨倾盆而下,波浪汹涌咆哮起来,把小船抛上跌下,“海人草”散落水中。这时,天色已暗,四周漆黑一片,就在他们悲痛欲绝的时候,霍英东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点光在摇曳,他猜想那可能是手电筒的光线,欢喜若狂,跃身而起,失声大呼:“我们得救了!我们得救了!”那点微光之处,原来就是东沙岛,一位船工拿着手电筒到岩边察看停泊着的小船是否被风浪卷走,摇晃的灯光无意中救了霍英东他们3个人的性命。几十年之后,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霍英东仍然心有余悸,过了半年原始人般的生活,霍英东决定结业。回港的第二天,霍英东去找负责销售的人,本来认为辛苦了半年应该有些回报,谁知该人士告诉他:所得的钱仅够支付各项开支,没钱可赚。这段经历,除了给霍英东一个沉痛教训外,亦磨炼了他的意志力和毅力。
赚第一桶金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由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操纵下,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禁运的决议;英国也采取措施,禁止13大类物品从英国或英属地(包括香港)输往中国。这样一来,抗美援朝部队所需的一些物资出现严重短缺。对此,中国也做出相应的对策,其部署是:贸易方向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华南,要求华南财委组织有关部门,团结工商界人士,利用香港作跳板,多做小宗买卖,积少成多,坚持易货制度,保证资金安全。霍英东得知这种情况后,决定与内地有关公司合作,冒着港英当局武装“缉私”的巨大风险,把自己拥有的10艘机帆船全部用于运送“禁运”物质,并亲自指挥和安排船只的运作。虽数次遇险,甚至船毁人亡,仍坚持3年之久,为国家运送了大批西药、轮胎、汽油、橡胶、黑白铁皮、铜线等等,还包括为志愿军购买的手表等急需物质,支援了抗美援朝,冲破了联合国对内地的“禁运”。与内地做生意,霍英东冒了很大的风险。3年下来,他尽管冒险又辛苦,前后加起来赚了一百万,都是辛苦钱。虽然霍英东一直说这样做是“在商言商”,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爱国情怀。
“卖楼花”的发明人
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香港人口的急增,地产业随之兴起,霍英东审时度势,决定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押在地产上。1953年6月,霍英东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股东是霍英东与吕燕妮,公司的注册资金是465万元。当时的置业公司,一般都是整幢卖出去,或租给其他用家,霍英东觉察到这种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决定改弦易辙,探求新的售楼方式。1953年底,霍英东购下九龙油麻地四方街至东莞街的一块地盘建楼,采用新的经营方式:一是决定将楼房分层出售;二是决定在新楼正式动工兴建前,先收取买家的一部分订金,余款分期支付,像交租那样,到新楼落成时,收齐买家的钱,买家就拥有了自己的物业,做业主,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作“卖楼花”。“卖楼花”如今已成为全球地产行业都使用的经营手法,而霍英东则是这一方法的发明者和第一个推行的人。他还创新了一种促销方法:编印楼盘说明书,上面有详尽的楼盘情况、价格、交楼日期等等,向买家广为派发,印发售楼说明书,在当时也是个创举,由于霍英东创出“卖楼花”和印发售楼说明书两个新招,他赚得钵满盘满,流动资金也颇为充裕。从此,建楼、售楼就成为霍英东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房地产、淘沙、市政、海港工程各业发展
继霍兴业堂之后,霍英东又成立了一立信置业公司,专门建造和买卖楼宇。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有荣工程有限公司,利用他原先拥有的各种船只,经营淘海沙和运输海沙业务,后来又从事填海开港等工程,“有荣”是他用以经营淘沙业的旗舰。20世纪50年代,香港地产业蓬勃发展,兴建楼宇需要大量海沙,填海造地也需要大量海沙,几乎全部由有荣公司采集.运输和供应,故被人称为“海沙大王”。
霍英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收购了美国人开的太平岛造船厂。这是香港人收购外国公司的第一例。1967年,文莱政府决定在首都斯里巴加湾兴建一个大型货柜码头和一个现代化深水港,为此向全世界招标,最后霍英东的“有荣”公司脱颖而出,一举中标。20世纪60年代初期,霍英东的资产已数以千万港元计,跻身于香港的超级富豪之列。由于霍英东在地产业的卓越业绩以及在淘沙行业和市政.海港工程上的突出表现,香港的传媒已把他誉为“香港最有名的实业家”。
霍英东不仅仅满足于做好自己的生意,还考虑到整个香港地产事业的长期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地产市道一度陷入低潮,地产业何去何从,成了行内人士关心的问题。
1964年7月,霍英东与几个地产界友人进行研究,认为为了加强业界的团结,共谋发展,使地产业成为更有建设性的稳健事业,应该有一个团体。他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1965年3月,一众地产界的中坚人士在一起开会,一致认为有从速成立地产界社团的必要,并正式把团体定名为香港地产建设商会。6月8日,地产建设商会举行第一届会董会议,推举霍英东为第一届会长。他一当就是20年,直到1984年才退下。地产建设商会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推举他担任该会的永远名誉会长,霍英东由此成为那一个时期香港地产界的“龙头大哥”。
为爱国付出代价
1964年9月底,霍英东应中央有关部门的邀请,担任香港同胞国庆观礼团副团长,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大典。这是霍英东有生以来第一次到北京。他说,这次北京之行,最难忘的是与邓小平、廖承志等国家领导人的会面。这一次的北京之行,对霍英东后来坚定地走爱国爱港道路起了重要作用。从那以后,每年霍英东都参加香港同胞国庆观礼团赴京观礼。60年代末期,霍英东还多次率领香港的地产界、工商界和体育界人士,回内地旅行、参观、访问。当时,港英当局对霍英东的爱国行为充满敌意,采取了歧视和封杀他的发展空间的计划。“星光行”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星光行(当时的名称是九龙商业大厦)是霍英东集团和另外三个集团合资于1962年开始兴建的。建成后,美国驻香港领事明确宣布,所有星光行的租客都不能买卖美国货,就连美国制造的那些收银机也在禁售之列。如此一来,使租用星光行的商户感到极为不便;同时,更厉害的一招是,受港英当局控制的香港电话公司给各个有意租用星光行的商户打去电话,“忠告”他们:最好不要租星光行,如果租下来,接通电话可能遥遥无期。一时间星光行门可罗雀,冷冷清清。最后,霍英东不得不忍痛将星光行贱卖给了英国公司,由于港英政府有意“封杀”霍英东的发展空间,所以1967年之后的霍英东,虽然也在地产市场有些投资,但与1967年之前在地产界纵横叱咤的势头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霍英东迫于无奈,改变投资策略,以退为攻,步步为营,并逐渐淡出香港的地产市场。像霍英东这样经济上有相当实力,且在香港地产界、建筑界、体育界等多个领域有卓越的贡献,却没有得到港英政府任何勋章、奖章的情况,在香港是绝无仅有的。霍英东为爱国付出了代价,但是,国家没有忘记他:1980年,霍英东担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在五届政协三次会议上,他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常委,是当时唯一的一位来自香港地区的全国政协常委;随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1983年,霍英东经检查发现患了淋巴癌,国家对他的健康非常关心,安排他住北京中科院肿瘤医院,请了内地最好的专家为他治疗一年多,使他得以康复。1984年10月1日,霍英东被邀请参加建国35周年大庆典并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祖国的繁荣发展,他感慨万分,流下了眼泪。
建造内地第一家现代化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国家改革开放号角刚刚吹响.外来投资者尚在观望之时,霍英东就敢为人先,开始着手筹划到内地投资。1979年,他在故乡捐建了番禺宾馆。随后,他得知国家决定在孙中山先生的出生地——中山县翠亨村建设旅游区,吸引海内外游客,特别是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回来旅游观光,立即决定在中山县建高级酒店。1979年11月,霍英东投资的酒店正式破土动工,1980年12月2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这座总投资约4000万港元,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有250套客房,包括10栋别墅的现代化宾馆,就是著名的“中山温泉宾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落成的大型旅游宾馆,也是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外商投资项目。与此同时,霍英东又与广州市旅游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投资2亿港元,在广州沙面兴建34层高的白天鹅宾馆。1983年2月7日,酒店全面开业,这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也是我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大型现代化酒店。
投资建设内地公共事业
为了更好地支持内地改革开放,霍英东用自己的资金建立了“霍英东基金会”。1984年投入运作,到2006年上半年止,以独资、合资、捐赠、低息贷款等多种方式,共在内地资助了数百个建设项目,总支出90多亿港元,比较著名的项目包括:1984年,投资建设广珠公路上的四座大桥;1982年至1988年与何添、何贤等爱国商人共同在广东番禺捐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和沙湾大桥;1985年,捐款2000多万港元,扩建自中山到顺德的30公里路段,后来又投资3400多万港元,建设广中公路中山段。
霍英东投放资金最多的要算是广州南沙的建设。南沙地处珠江河口,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珠江三角洲以西的城市与香港及海外联络的理想枢纽,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被人遗忘,成为一个荒滩。20世纪80年代,霍英东就着手对南沙的建设进行考察,制订了一个宏伟的发展规划,他决定:一不要国家贷款,二不要特殊政策,三不要占用耕地,把南沙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个试验场进行开发建设。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南沙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他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累计投资38亿元人民币,在南沙东部2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在乱石滩涂上建起了广州南沙海滨新城,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兴建的“资讯科技园”现已初具规模,预示着南沙发展的光明前景。南沙的建设还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其周围几个曾是赤贫的小镇,现已全部进入亿元镇的行列,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如今珠三角极具活力的区域。
几十年来,霍英东坚持做生意赚钱不忘回馈社会的人生准则,为体育教育卫生和其他慈善事业做了很多的贡献。霍英东从小是个体育迷,事业成功后,他在香港出资创办自己的足球队,取名“有荣”,后改名“东升队”,是当时香港最好的球队,参与了多场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从1981年起,他先后任国际足球协会执委、国际足联理事、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他出任香港足协会长的时间达20多年,直到80年代后期,才主动卸任。
1974年,霍英东当选为亚洲足联副主席,成为亚洲体坛的名人。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霍英东就一直为中国体育项目重返国际组织四处奔波。他出任亚洲足联副主席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各成员的工作。1974年秋季,亚洲运动会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亚洲足联也选择在亚运会举行期间在德黑兰开会,霍英东利用这个机会做通了四分之三与会者的工作,将他提出的“讨论中国入会的问题”作为紧急事项的临时动议,列人大会议程,后来又以同样的票数为中国入会修改了亚洲足联的章程,最后又做通了国际足联负责人的工作。那年,中国顺利地恢复了在亚洲足联的席位,为中国足球重返国际舞台迈出重要一步。在这之后,霍英东继续周旋于世界体坛的大舞台,为中国加入国际足联、世界羽联等其他单项体育组织而奔走呼号。
1979年1月底,就是霍英东与中山县领导商谈投资兴建酒店期间,他率领香港足球队,与广东足球队,在广州、香港两地举行足球比赛,后来将这个赛事固定下来,成为广东省和香港每年的一次足球盛会——“省港杯”赛。
霍英东多次出资赞助祖国的体育事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申办亚运会成功,取得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主办权,霍英东感到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捐资1亿元,兴建游泳馆。一年之后,一座气势雄伟的英东游泳馆就屹立在亚运村。当时,那是亚洲最大的游泳馆,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有6000多个观众席。为配合亚运会在北京举行,他出资2.3亿多港元,在北京城内兴建一家高级酒店——贵宾楼。1989年5月,贵宾楼正式开张。1984年,他宣布捐赠1亿港元设立霍英东体育基金会。1991年11月,他出资500万港元,在广州举办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他还捐赠3000多万港元,建成广州中山大学体育中心,更先后捐赠2500多万港元在全国许多地方和学校建立网球场,推广和支持网球活动;另外,他还曾捐赠500多万港元建立亚洲象棋基金,把中国象棋推向世界;捐赠4500多万港元,在北京兴建中国体育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武术研究院。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后,他又捐资2亿港元支持北京2008年奥运会。20多年来,他为支持国内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而捐赠的款项已达10余亿港元。
为肯定他在体育事业上的卓越成就,1994年,世界著名的体育学府——美国春田大学授予他名誉人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国际奥委会向他颁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
香港爱国爱港力量的一面旗帜
长期以来,霍英东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推进“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贡献。1991年4月,他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团的会议上作“共创祖国美好的未来”的发言,提出香港经济发展要背靠祖国内地,要与内地形成一个经济体系的观点。后来香港经济的发展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1995年3月,他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广东团的会议上作“在内地投资的经历和体会”的发言,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1997年3月,他在八届政协大会上作“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发言,表达了坚决支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政策的立场,对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充满信心。1998年,他在政协九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思考”的大会发言,为国家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出建议。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中,霍英东先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事务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1985年4月10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基本法。6月18日,基本法草委会正式成立,委员59人,其中内地委员36名,香港委员23名,霍英东作为基本法草委,参与设计未来香港的蓝图。他参加的是“经济小组”,主要负责为未来香港特区的经济发展出谋献策,制订经济纲要,他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建言献策,在香港特区基本法的成功制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93年7月始,他先后担任香港特区筹委会预委会和筹委会副主任。这时的他更是积极努力工作,频繁奔波于京港之间,主持有关会议,出席重大活动,听取和反映香港各界人士的意见,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制订各种方案和政策。如他提出有关“香港回归后香港体育组织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题”受到中央的重视,中央经研究后答复: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章程,会员可以以国家身份参加,也可以体育组织单位入会,香港是以后者身份人会的,故1997年后仍可以独立地参加国际性比赛,香港派队参赛时,以中国香港(英文是HONG KONG CHINA)的名称参加比赛,奏中国国歌,挂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区旗,这就解决了当时香港社会存在的一些忧虑。
霍英东多次在香港和国际舞台上介绍和宣传“一国两制”方针,表示相信在中央的关怀和明确的政策指引下,在各阶层人士的支持下,未来的特区政府一定会把香港建设得更好。1991年7月,霍英东应邀赴德国汉堡,参加庆祝“欧洲华人学会”成立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在历史上英国人撤离殖民地的记录并不是使人放心的,后遗症很大,对此种种问题,怎能毫不关心?” 他支持中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指出:“未来香港特区政府是中国的一个部分,中央政府是北京,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1995年,霍英东再次赴欧洲,出席欧洲华人学会举行的研究会,并发表演讲。这次,他又提到香港问题,指出香港回归祖国的过渡期间,港英政府“好像是在努力制造大变乱的局面”,对于彭定康在香港加速推行“民主的政策”,霍英东批评说:“香港什么时候有过民主?近年忽然借民主的口号,生出种种奇怪的事端:政制大变,立法局要揽权,新界传统的村庄又忽然发起女权运动。”他还批评港英当局推行的高地价政策。他的真知灼见和赤诚的爱国之心,影响了广大香港民众,坚定了他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信心,稳定了人心。为了表彰他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所做出的贡献,1997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授予他大紫荆勋章。
霍英东是香港爱国爱港力量的一面旗帜。香港回归后,霍英东倾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他曾长期担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并被推举为永远名誉会长,也是香港广东社团总会的总监。这两个社团是香港爱国爱港的主要团体,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做了大量工作,每次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都会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为爱国爱港力量打气鼓劲。2003年第二届行政长官选举时,香港反对派企图制造混乱,加上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经济陷入低潮,许多市民很容易受到反对派的影响,这时,霍英东挺身而出,鼓舞爱国爱港力量,为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霍英东百度百科[EB/OL]2020-10-15[2018-12-30]https://baike.baidu.com/item/霍英东/117093?fr=aladdin
【2】本书编写组编著.统一战线人物志 第2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3】李敏生.霍英东与抗美援朝战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今日荐书
《霍英东与抗美援朝战争》
K825.38=76/ZL30
朝晖中文书库
屏峰中文书库
今日感悟
出离心与进取心
霍英东年幼时因为家境贫困,他的愿望是经商赚大钱:抗美援朝战争时赚了第一桶金;在50年代中期,随着香港人口的急剧增长,抓住香港房地产发展的机遇,同时开拓淘沙、市政、海港工程缔造了自己的商业集团。如果不是港英当局对霍英东采取歧视和封杀他的发展空间,或许霍英东家族的财富并不会比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诚家族、李兆基家族、郭得胜家族、郑裕彤家族的财富少。他之所以能够义无反顾地支援内地的建设,我感觉到,他具有一颗出离心。如果建成商业帝国是企业家的初心,那么当帝国建成,不被商业所裹挟,时刻有一颗挥挥手放弃一切,做更宏大的事业并乐此不疲的心,这样的精神就更难能可贵。
当读到他大力奔走使中国恢复了在亚洲足球联合会的席位、积极努力推动中国重返羽毛球、篮球、排球、自行车等体育项目国际组织时;当读到他花甲之年还在为北京主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和申办2008年奥运会出资出力,在古稀之年还积极致力于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时,我仿佛看到那颗出离心又跳动成了一颗永远年轻的进取心。就是这份出离心和进取心,造就了香港最受尊敬的富豪——霍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