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四年,一位剧作家在中国剧坛上出现了,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曹禺。
当曹禺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文学季刊》上的时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等到《雷雨》被搬上舞台之后,曹禺连同他的《雷雨》一起驰名剧坛了。
一个只有二十三岁的大学生,写出了《雷雨》这样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这的确是令人惊异的事情。人们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曹禺这么年轻,就写出这样成熟的作品?难道真是天降其才吗?
今日故事丨曹禺的文学之路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这个笔名是取自他本姓正体“萬”字,拆为“草字头”和“禺”,草字头换为曹,“萬”就成了“曹禺”。
求学
曹禺没有上过小学,自幼在家塾中学习古典文学(如《红楼梦》、《镜花缘》)和传统经典(如四书五经及《史记》);随后,又从林琴南所译的西洋小说中接触了西方文学。他很早便接触戏剧,少年时代跟随继母观看京戏、昆曲、河北梆子、蹦蹦调、唐山落子等许多地方戏,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另外,他亦因从小熟读《戏考》而加深对传统戏剧的认识。
1928年,曹禺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29年,曹禺的父亲去世,而此事对他的影响很大,令他深刻体会到世人的丑恶。“我父亲死后,亲朋离散……所有的人对我报丧都不起劲,除了李仲可,别的人都不来过问了。家庭一败,立即脸就变了,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吗?我以为这条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真像鲁迅经历的那样,家庭一败就完了,找谁谁都不管,真是可怕的啊!这种体验是平时不可能得到的,这种人生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太深刻了。”
教学与写作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任教。数月后,又进入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他21岁时开始了背景取于天津的剧本《雷雨》的创作,1934年7月发表于《文学季刊》。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5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应邀赴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42年初辞去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职,离开江安赴重庆从事戏剧写作和编导活动。
1946年3月,曹禺与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后,他又应熊佛西校长之聘,到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同时开始构思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1948年,该剧本由文华影业公司拍成影片,曹禺自任导演。1949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曹禺 转道香港抵达北平,2月28日离港北上,3月18日抵京,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曾经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还写了《胆剑篇》和《王昭君》两个剧本。
今日荐书丨《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作品,它的问世,宣告着一个戏剧家的诞生!
巴金是《雷雨》的第一个热心读者,正由于他慧眼识珠,《雷雨》才得以发表。他回顾读到《雷雨》原稿时的情景说:“我感动的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掉了泪。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的身内产生了。”
当时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看到这个剧本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者于全剧的构造,剧情的进行、宾白的运用、电影手法之向舞台艺术之输入,的确是费了莫大的苦心。他的这篇作品相当地受到同时人的欢迎,是可以令人首肯的。”
馆藏信息
馆藏代码
I234 ZC1.7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片段赏析
我一个人,静悄悄的独坐在桌前。
院子里,连风吹树叶的声音也没有。
这时候,你睡了没有?你的呼吸均匀吗?你的灵魂暂时平安吗?
你知不知道, 我正含着两眼热泪在这深夜里和你说话?
萍,你应该知道我是怎样得爱你!
我把我的爱,我的肉,我的灵魂,我的整个儿都给了你!而你,却撒手走了!
我们本该共同行走,去寻找光明,可你,把我留给了黑暗!
这在无形中是一把杀我的刀,你忍心吗?
今晚要是有一杯毒药在镜旁,我或许早已在极乐世界里了。
醒来的时候,一双双惊恐的眼睛蹬着我。
为什么?为什么要拦我?我真的不掂恋这行尸的生命!
我只求一个同伴,你答应过做我永久的同伴,我不该放松你!我后悔啊!
这里,一堵堵的墙把我们隔开。
它,在建筑一座监狱!把我像鸟一样关在笼里!
萍,你还记得那只金丝鸟吗,你曾隔着笼子喂过的?
而现在喂我的,是无穷无尽的苦药!我淹没在这苦海里。
你要是懂我,信我。就不该再让我过半天这样的日子。
我并不逼迫你,但你我间的恋情要是真的,那就帮我打开这笼子吧,放我出来!
即使度过死的海,你我的灵魂也会结合在一起!
我不如挪拉,我没有勇气独自出走;我也不如朱立叶,那本是情死的剧。我不想到死里去实现、我的爱!
几时,我与你变成了那般陌生的路人!我在梦里向你喊着:
我冷啊,快用你热的胸膛温暖我;我倦啊,想在你的手臂里得到安息!
早上醒来,看见的还是一碗苦药;一本写给你的日记。
心头火热,浑身,依然是冰凉的!眼泪就冒出来了,这一天的希冀又没有了。
萍,你再不救我,谁来救我?
馆员感悟丨苦闷与憧憬
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的剧作家面貌出现在中国话剧史上的。
《雷雨》首先展示给我们的印象是内心滚沸着的巨大热情。这种巨大热情的特色,不但决定着雷雨的创作风貌,而且使它产生一种格外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量。
他曾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他曾描绘过自己在孕育《雷雨》时热情沸涌的情景:与《雷雨》中人物和情节俱来的“那便是我性情中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是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
也许,这就是《雷雨》得名的原因吧。
曹禺在《雷雨》中充分展现了他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表现着他对现实生活的自己的哲学见解,那便是“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实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在曹禺对宇宙的憧憬中,深刻地反映着他的苦闷。他渴望找出打开宇宙斗争奥秘的钥匙,但不能得到它。这种追索问题答案的紧张和焦躁,痛苦和不安都一起注入到《雷雨》之中了。
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在一个个令人窒息的典型环境里,它的悲剧人物都在拼命挣脱,但都难以逃出“那残酷的井”。而这些悲剧人物都有着被压抑的痛苦和愤懑。
请看他笔下的人物吧!无论是蘩漪、侍萍、四凤,还是周萍,无一不印刻着作家这种苦闷的烙痕:他们挣扎着、抗争着,但等待他们的是“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作者深入那些人物痛苦的内心世界里,替他们抒发着各自的感情。这何尝又不是作者曹禺自身在那个动荡社会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曹禺著.《雷雨》[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