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电台

漫读电台

“吾将以身殉国家 愿拼热血为吾华”

浏览次数:328


今日人物 |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

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 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起义。

1915年12月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战争。

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琪瑞的护法战争。

1921年春任云南 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

朱德在泸州(右图)

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左三)(下图)


1922年8月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里留学。


1925年年内返回柏林,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

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 。

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 中进行革命工作。

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 干部。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后,主力在潮汕地区被国民党 击败,他率领余部转至湖南南部,发动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1月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 委员会主席。他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 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 “围剿”。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长征途中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分裂共产党和红军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 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曾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辖部分国民党 与八路军共同作战,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

1940年5月返回延安,提出“南泥湾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1945年4-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 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解放战争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47年3月同刘少奇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他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取得了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攻克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在战略决战阶段,他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在北平西郊机场检阅部队

1949年4月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作战命令,最后推翻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他在长期的 生涯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合人民 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关于带兵、练兵、养兵、用兵等重大 问题的理性认识。在中国红军初创时期,他同毛泽东共同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成为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指导原则。以后又写了许多 论文,论述运动战、山地战、隘路战、遭遇战、追击战、袭击战、攻坚战、歼灭战等战术思想,对毛泽东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朱德在开国大典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 副主席。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朱德同志主要光辉思想

NO.1  朱德总司令与 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朱德同志对于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 就富有远见卓识,并为此用了不懈的努力。他认为,科学是永远向前发展的, 现代化也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你赶人家,人家也在进步,稍慢一步就赶不上了,一定要急起直追,一刻也不能松懈。

NO.2  朱德对三大战役进程的科学预见

三大战役历时142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政府军154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以及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朱德立足于全国战场,从战战术方面对三大战役的进程作了全面的预示。朱德的宏观指导作用为三大战役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NO.3  朱德和他的思想

朱德的思想,对于毛泽东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指导人民 和 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其基本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进中国的 现代化建设,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日故事 | 朱德同志的家风

朱德同志的家风,既继承了前辈传统的家风,也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推陈出新,赋予了家风新的内涵。
修身齐家
朱德出生、成长在一个大家庭中。十几口人共同生活,长幼、叔伯、妯娌都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是这个大家庭最显著的特点。朱德受益于此,并修身齐家,努力将之延续下来。

对于祖辈,朱德极其尊敬,深切缅怀。祖母“事无钜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内治殊谨严,令子侄皆以力事事”的治家之道深深地影响了朱德。1918年6月,祖母90寿诞,军务缠身的朱德不能回乡拜寿,便邀泸州各界人士赠诗文以庆祝。12月,祖母去世,朱德将吊唁的诗文及之前祝寿之文汇编成《朱母潘太夫人荣哀录》,记录并传承祖母之遗风。

对于父辈,朱德始终挂念,竭力尽孝。1919年秋,朱德将全家二十几口人接至泸州生活居住。1937年,被迫与家人失联10年的朱德急切地打听两位母亲(生母与养母)的情况(朱德两岁时过继给伯父朱世连、伯母刘氏为子),并望以前的妻子陈玉珍“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之后,他又给同乡好友戴与龄写信,“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速寄家中”。1944年2月,生母去世,朱德撰文《回忆我的母亲》,将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不舍描写得淋漓尽致。

对于后辈,朱德更是关怀备至,一视同仁。在1937年9月5日的家信中,他问道:“理书(朱德二哥之子)、尚书(朱德大哥之子)、宝书(朱德之子朱琦)等在何处?”在9月27日的信中,他进一步问到他们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在11月6日的信中,他说“十年来的家中破产、凋零、死亡、流亡、旱灾、兵灾,实不成样子”。朱德的关心、希望、伤感与痛苦跃然纸上。新中国成立后,为照顾这些子侄辈,朱德让兄弟姐妹各家送一个孩子来北京上学,以尽长辈之责。


正道而行

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始终正道而行。这一思想来源于家庭,同时也把它作为好的家风往下传承。

1895年除夕,朱家被迫退佃搬家。“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家的破裂,让朱德对于美满的家庭生活更加向往,同时“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从此,朱德的家庭观即从小家庭扩大至大家庭,进而逐渐延伸至整个社会。正如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所写:“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朱德也是这样要求后辈的。战争年代,朱德表示“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建设时期,他更加注意对于后辈的约束和培养。他对孩子们说:要尽到我们的责任,把你们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974年,儿子朱琦去世后,有关部门把朱德的一个孙子从外地调回北京,以便照顾他。朱德知道后,极不高兴。他提出要把孩子调到基层连队去,并严肃地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规矩意识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朱德“历来听党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而作为家长,朱德却对后辈有着严格的要求。

他要求孩子们不要有特殊思想。朱德跟家人约法三章: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他常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能到工农中去了。干部子女往往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是十分要不得的。

他要求孩子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朱德一直强调,生活上你们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也不要靠我去当官,一定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实干为国家作出贡献。“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儿子朱琦曾在战斗中负伤,转业时朱德叮嘱他:转业到哪里,安排什么工作,要完全听从组织分配;无论做什么,都是革命的需要,都要干好,务求上进。朱琦后来分配到石家庄铁路机务段,从当练习生干起,再当司炉,而后才当上司机。女儿朱敏一直从事着普通的教师工作。朱德要求她搬到学校住,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

他要求孩子们守规矩,讲纪律。他在家中既不讲党内和工作上的事情,也从不夸耀自己的过去。孩子们回忆说,“他老人家的 观念极强,有些密级很高的事情他连与他一起战斗一生的奶奶都不讲。很多事情我们也是从解密的资料中了解到的”。他更要求孩子们弄清公私之分。他常说:“我是无产阶级的一员。我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只有我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以拿去学习。”“我只有两万元存款,我死后把它交给组织,做我的党费。”

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朱家的美德。朱德年幼时,家境十分艰难。但“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这种“聪明能干”,就是精打细算、勤俭节约。1944年,朱德在回忆母亲时还深情地说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受此影响,朱德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战争年代,他是普通一兵,是忠厚随和的伙夫头,是朴素浑如田舍翁的老农民。和平时期,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依然克勤克俭,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同样,朱德也把这一良好的作风传承了下来。他一直要求孩子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他严格控制家庭日常开销,每月的伙食费、水电费、书报费、衣物费、杂支等项目非常细致清楚,孩子们就连添置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同意,并一一记账。朱德还要亲自检查这些开支。在他的要求下,孩子们的生活也极其简朴。衣服总是大孩子穿了后再留给小的穿,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鞋子通常是从 后勤部门买来的战士上缴的旧鞋。而每当孩子们回到家中,朱德都要他们接替服务人员的工作,还经常带孩子们到地里劳动,学习刨地、下种、施肥和管理。他说:“你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弟,不热爱劳动,不艰苦奋斗,怎么能够为人民服务呢?”1963年12月26日,朱德还给儿子儿媳题词:“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

好好学习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他循循善诱地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学习,每次回国朱德总要问她是不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他身边,教她一字一句地读。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他亲自教导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当孙辈逐渐长大时,朱德开始教他们读毛泽东的书。他不但给孩子们划出学习的篇目,提出思考的问题,而且还指导孩子们写读书笔记。有时,他还检查孩子们写的笔记,哪个孩子没有写,他就严肃地批评说:“不写,一是怕写不好,丢面子;二是怕艰苦,贪玩。”

他还组织家庭集体学习,将每次的家庭聚会变成了学习日。朱德对孩子们说:“你们平时都有革命工作,凑到一起很不容易,要利用这个机会交流学习体会。”只要他在家,都是他亲自主持学习,从不间断。他还经常让孙辈围坐在他面前,让他们轮流领读毛泽东著作,并让孩子们讲书里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

今日荐书 | 《朱德与卫立煌》


索书号
K827=73 ZZ22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二、三楼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