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1613-1682),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南直隶昆山县(今属江苏省)之千墩镇人。原名忠清,学名绛;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又曾署蒋山傭。
人物生平
顾炎武的平生活动,可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出生至明亡,约31个年头。自14岁入昆山县学,计学习、自修18个年头。在此期间,他在祖父的培养下,打下有关传统文化典籍及其当时政治、经济构架的深厚基础。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第二阶段,自清顺治元年至十三年(公园1645~1656),约12个年头。在此期间,他在江南地区对清朝 贵族入住中原的通知,做了旗帜鲜明的以及 串联的反抗活动。他以南京为居住地,被盗淮河上的清江浦和王家营,东到太湖。在活动的同时,展开了几步代表性著作的发轫工作。
第三阶段,自清顺治十四年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57~1682),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这位有着拳拳之心的江南赤子,潜心学问,从各个方面总结了明亡的教训。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他满含爱国主义热情,认真总结明亡教训,深谙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理,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等,涉及经史百家、金石考古、天文地理、水利河运等方方面面。
学术思想
顾炎武的学说汇集了中国传统哲人志士的治国之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体适用”“引古筹今”等远见卓识,构建出民族复兴的伟大蓝图。他一生的思想,可归纳为如下的四个主要点。第一,在政治方面,他坚持反对清朝 贵族入住中原,坚持恢复大明帝国和汉人自己的统治。第二,在认识论和学术方法论方面,他主张“下学而上达”,即从可靠和坚实的感性基础上向理性上升。第三,他的学术风貌,被后世叫做“经世济用”之学,这样一种学风,在清初由顾氏倡导,到清末鸦片战争之后,又被一些学者所继承和发展,成为振兴民族富强国家的一种号召。
人物轶事
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他曾六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并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在漂泊各地途中,他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顺治十六年(1659),他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康熙七年(1668年),他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年),顾炎武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他拒绝说:“假如这样做,那不仅仅是介之推的出逃了,而是效仿屈原为楚而死了!"
诗歌欣赏
顾炎武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诗见称,现存各体诗412首,其中包括徐嘉《顾诗笺注》的《集外诗补》中所收的4首佚诗。顾炎武生当乱世,诗歌创作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十分强烈,形成了沉郁苍凉、刚健古朴的艺术风格和史诗特色。沈德符评他:“肆力于学,……无不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如著名的七言律诗《海上》四首,关心恢复事业,悲感苍凉,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便评曰:“独超千古,直接老杜。”
《金陵杂诗》
江月悬孤影,还窥李白楼。
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坞壁三山古,池台六代幽。
长安佳丽日,梦绕帝王州。
该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四月,顾炎武应荐初到南京时。千年古都,以她雄伟、繁华的风貌,紧紧地吸引住诗人,使他在忧虑当前政局,对弘光朝政多作讽刺的同时,依然纵览金陵江山胜景,俯仰古今历史的变迁,写下这首纪游之作,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深挚热爱。诗中写景和抒情错落有致,尤其是从江月孤影下笔,进而回望古时名楼,用宕开的手法,写出空间的辽阔,时间的久远,使作品开篇即别开生面,诗意盎然,显示出构思立意的新巧。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这是一首寓言体诗,作者以精卫自喻,表示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坚定不移地从事恢复故国大业,决不同那些降清、仕清的人同流合污。此诗作于顺治四年(1647),当时清军在南方顺利推进,南明势力在各地相继失败。在这种形势下,作者仍然坚持抗清,矢志不移,表现出坚毅的士大夫气节。诗先用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突出精卫填海的决心。全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最后两句以作者直接评论的形式,将“众鸟”的“自成案”与精卫为后人填平东海的牺牲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给那些为图富贵丧失节操的人以有力的鞭挞,为本诗增加了批判的力量,也是读者从神话故事中跳出,去联想当时的现实,达到激浊扬清的目的。
《海上》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日光照耀着海上的这座小岛,海气侵润,千里秋光中,我独自登上了这座小岛。天地之间,十几年的战争没有休止,四诲之内百姓深深陷在痛苦之中。水涌浪来,小岛上几只白色的海鸟翩然飞落,云雾缭绕,岛上房屋似乎镀上了一层黄金,金碧辉煌。这美丽的小岛啊,没有什么地方不适合人居住,但此处虽好,我却不能久留于此,只恐怕无法酬寄自己的一颗壮怀激烈的心啊!
美景衬哀情,哀景壮豪志,海上仙岛,海气浸润;千里秋光,独自登临,正所谓“此间乐,不思蜀”,可诗人笔锋却陡转,写开了战争——“干戈老”,写起了苍生——“痛哭深”。此为反向蓄势。
妙绝处,尽在颈联。诗人突然又“弃”战事频仍,“撇”民生凋敝,写起浪涌,写起白鸥,写起云雾缭绕,写起屋舍金碧,好不“热闹”。此为正向蓄势。一反一正,文势蓄足,至此,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揭秘吧:“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不是吗,“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此岛虽美,难酬烈士壮志!
今日荐书
《历代宅京记》
馆藏代码:
K928.5 791
馆藏地:
朝晖复本库
《音学五书》
馆藏代码:
H114 ZG1
馆藏地:
朝晖复本库
屏峰图书复本库
屏峰综阅室
《顾亭林诗文集》
馆藏代码:
I214.92 ZG3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日知录集释》
馆藏代码:
B249.1 ZG1
馆藏地:
屏峰综阅室 (屏峰主书库四层)
《顾炎武天下经世之学研究》
馆藏代码:
B249.15 ZL1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顾炎武年谱》
馆藏代码:
B249.15 ZZ2
馆藏地:
屏峰综阅室 (屏峰主书库四层)
馆员感悟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7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撰有《日知录》、《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三大奇书”。在以清代明的历史条件下,他认真总结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其远见卓识,汇集历史上志士仁人论道经邦的智慧,并加以适乎时代要求的发挥,建构民族复兴的蓝图。明末清初是封建社会的没落阶段,加之处于乱世,顾炎武的学问呈现出明显的经世致用的特色。他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特别是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