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著名出版家胡愈之先生从一张手抄报开始,探索文化救国、文化兴国、文化强国之路,无畏无惧、执着前行。
他一生走过90个春秋,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每个时期都留下铿锵的足迹,成为领时代风骚的文化巨人。
胡愈之(1896年~1986年),原名学愚,绍兴上虞丰惠镇人。胡愈之是集编辑、记者、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的杰出文化名人,是我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者,也是为民族解放、人民民主、社会改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卓越社会活动家。
早年创建世界语学会,与沈雁冰等成立文学研究会。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运动,为救国会发起人之一。
抗战胜利后,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今日故事|胡愈之与鲁迅
鲁迅是胡愈之的老师。当胡愈之进绍兴府中学堂就学时,鲁迅正是该校的生物学教师和监学。当时鲁迅30岁,年富力强,办事认真,学生都很惧怕他。胡愈之当时15岁,很顽皮,但对鲁迅非常敬佩。
1931年,胡愈之就写过一篇《我的中学生时期》的回忆文章,记述他对鲁迅的印象。文章中有一段写道:“我在小学中已养成了习惯,往往爱看课外读物,或者写游戏文章。进了中学还是如此。那年绍兴府中学堂的学监是周豫才先生,就是后来用鲁迅的笔名写文章的那位著名作家。
他在我们这一级,每周只授生理卫生一小时,但在学校里以严厉出名,学生没有一个不怕他。他晚间到自修室巡查。有两次我被他查到了在写着骂同学的游戏文章,他看了不作一声。后来学期快完了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同学趁学监不在,从学监室的窗外爬进屋子里,偷看已经写完的学生操行评语,鲁迅先生给我的评语是‘不好学’三个字。这可以想见我在中学时的荒懒了。”
本书记录了胡愈之与鲁迅、叶圣陶等人的交往及深厚友情,阐述了他作为“救国会之灵魂”营救“七公子”、创办生活书店、主持出版《鲁迅全集》和《西行漫记》、推行文字改革等事件以及他鲜为人知的感情经历。
片段欣赏
在莫斯科使我最惊奇的,是我所遇见的许多成人,都是大孩子,天真、友爱、活泼、勇敢。有些人曲解唯物主义,以为苏维埃的生活是冷酷的、机械的、反人性的。我的所见,恰巧是相反。我在那里是一个生客,但是住了一二天,就觉得个个人都可亲的、坦白的、热情的。
近日,俄罗斯举行了十月革命纪念活动,俄总统普京谈及十月革命,认为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这场革命对俄罗斯和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
因此,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社会活动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对这一时期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表达各种各样、有时相反的观点和评价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是最激烈的论战也应基于事实和文件,基于对过去客观、尊重的态度。
馆员碎碎念:2020年伊始,我们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为大家推荐相关书籍。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书籍推荐,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您的意见将会成为其他读者的阅读指引,也将被纳入图书馆采购参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