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曾说:“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封建社会每个人身份的贵贱,都是由其家族的门第高低决定。士家大族与寒门庶族之间等级森严,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不可逾越,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也不胜枚举。诗人白居易心中就深藏着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
今日人物丨白居易
(772年-846年)
白乐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诗魔” “诗王”
白居易从十几岁就开始写诗,进了官场后也一刻没闲着。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坚持朗诵、抄写诗文,直至手指因为经常写诗而长出老茧。白居易又特别爱喝酒,酒狂又引诗魔发,常常从日午悲吟到日西。他一生作诗三千多首,是唐朝留下作品最多的诗人。
“日本文化的恩人”
白居易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有着空前绝后的深远意义。白居易的墓园内有块石碑用中文和日文镌刻着这样的文字:
“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平安朝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录诗歌1110首,白居易的诗有535首,几乎占一半。藤原公任编纂的《和汉朗咏集》,共收录588首,白居易的诗就达139首之多。同时期问世的《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作品中,多处可见引用与活用的白诗佳句。《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枕草子》中引用的中国文学典籍39处,其中《白氏文集》有13处......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今日故事丨长相思
壹
人生若只如初见
建中三年(782年),11岁的少年为避战乱,随母来到了符离。
父亲是官吏,平时公务繁忙,少年平时都由母亲调教。
少年不愿向人提起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他们之间不仅是相差26岁的老夫少妻,更是舅舅和外甥女。他不明白究竟是母亲太天真,还是她太过世故,才会选择这样近乎乱伦的婚姻,但他深知母亲个性暴躁且充满了控制欲,所以少年从不拂逆母亲。
母亲告诉他,他是官宦世家的儿子,将来注定要走上科举做官的路。所以,懂事的他从小就刻苦异常: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白天黑夜地读书作文,顾不上休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都磨出老茧。)
少年老成的人多半是孤独的人。
在少年孤独的青葱岁月之中,有个人走进了他的心里。
后来的人都说那个女孩的名字叫湘灵,是少年的邻家。他们还说她长相甜美、个性明快,懂诗词韵律,自少年来到符离,便时常相伴。是否究竟是这样,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但年少时的欢喜,总是那么地相似:青涩懵懂却又惊心动魄,你会因为对方的一个眼神而悸动,会因为对方的一个微笑而沉醉。
一首《邻女》,是19岁少年写给15岁湘灵的情书。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他告诉湘灵,她美得像天仙,像嫦娥,像莲花;他还告诉她,那日她站在绿纱窗下的身影一直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无法抹去。
湘灵读完那首诗,又瞥了一眼少年,含羞而笑。她眼里的少年,又何尝不是闪着星辰般的光芒?他5岁就学做诗,9岁就精通声韵,16岁更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名扬四海。
是啊,世界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你喜欢的人刚好也喜欢你。
贰
为你远走 也为你涕泗横流
少年的母亲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她决意拆散这对年轻的恋人。
一个卑贱的村姑怎么配得上自己前程似锦的儿子?
贞元九年 (793年),少年22岁,他父亲移官襄阳。母亲以父亲年老多病为由,逼迫少年随父远赴襄阳。少年无奈之下,只得与湘灵离别,启程远赴他乡。
与心爱的人远隔两地,少年的心如同刀绞。
谁知不到一年,父亲就病逝任上。少年一家人再次回到了符离。按照当时的礼法,他需要披麻戴孝,在家丁忧三年。于是,他与湘灵重逢了。
原来,湘灵也一直在等着他。
既然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他决意再也不放开她的手。
贞元12年(796年),他丁忧完毕,鼓起勇气恳求母亲让自己迎娶湘灵。母亲不许,并阻止两人来往。这一年少年已经25岁,湘灵也已21岁了。两个人只能偷偷探望彼此,在无人的角落紧紧地牵住对方的手。
自从父亲死后,他们的生活早已陷入窘困之中。他与弟弟常为衣食发愁奔忙,经常向邻居乞讨周借。心气极高的母亲得了心疾,总是又气又急,病情反复严重。他实在不忍再拿自己的婚事刺激母亲。
如果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或许母亲就会让步了。
他这样告诉自己,也这样告诉湘灵。
既然如此,那就去考取功名吧!
贞元十四年(798年),少年27岁了,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在路上,他第一次在诗中留下了爱人的名字——《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生离如同死别,但最痛苦的不是分别那一瞬,而是分别之后,回忆还是那样根深蒂固,如魔鬼般纠缠不清。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凄冷的黑夜之中,他一想到远在天边的湘灵,便再也绷不住了,哭得像个孩子……
夜半衾峮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寒闺夜》)
山川河流可以使人与人互相阻隔,却无法将心与心阻隔。那日山中送别,湘灵哭红了眼,望着青翠纤弱的女萝草对他说:“刚认识你的时候,我才十五岁,今年已经二十三了。我就像这女萝草,而你就如同那松树一般。无论我多么地努力,努力生长着枝蔓,我都追赶不上你。我们之间门第的差距是那么大,我知道仅靠着我们的爱,是无法冲破的。人们常说,若真心发愿必定能感动天地,实现心中所愿。那么我只愿和你一起成为远行的走兽,每一个脚步都并肩而行;我只愿和你一起成为深山的树木,每一条枝桠都交缠而生。"
一首《长相思》,纸短情长、字字泣血。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长相思》)
叁
原来,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的他终于考上了进士。
他带着成功的喜悦回到了符离。这一次,他要以新科进士的身份和母亲谈判。他告诉母亲,他已经足够成熟独立,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婚姻。他再次恳切请求母亲应允他与湘灵的婚事,但门第观念极重的母亲还是拒绝了他。
独立?空有进士的头衔却没有当官的俸禄,拿什么独立?母亲的话给了他当头棒喝。
是啊,仅仅进士及第,并不能得到一份工作。他还需要等待三年,才有资格参加吏部的常调铨选,才有可能做官,而此时家中上有病母,下有快要应考的弟弟和两个待嫁的妹妹。望着案桌上的《伤远行赋》,他不由得想起了去年的情形:母亲心病发作好不容易才清醒过来,但一贫如洗的家境又让她陷入了焦虑,病情更重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向远在浮梁当主簿的长兄要钱。他跑了两千五百里,却只到了几个钱,窘迫的长兄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只能将自己刚匀来的米分给了他。回程路上,他寄宿在江边山下的一家小旅店。那晚山夜绵长,熄了灯,雷霆风雨也格外清晰,他一个人坐在黑暗里,担心母亲,担心弟弟,担心一家人的生计,忧虑着自己面前无数的坎,贫穷、疾病、感情、前途……
为了替母亲治病,给弟弟铺路,更为能和湘灵长相厮守,他只能去参加更多的考试。
10个月后,他再次收拾行囊,辞别湘灵,离开了符离。
转眼间,四年时光已逝。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32岁的他终于在长安做了个校书郎。因工作需要,他打算将全家迁至长安。
他再次回到了符离,又一次向母亲提起了他和湘灵的婚事。但无论他如何苦求,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始终拒绝接纳湘灵,且在全家迁离时,百般阻挠两人见面。
他终于明白,无论他是否当官,母亲都不会接纳湘灵。只要母亲在世一天,他和湘灵就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
此时的湘灵已经28岁了,她曾经的玩伴们早已结婚生子,唯独她一人形单影只。她一次次的希望换来的只是一次次的失望。他还能向湘灵承诺什么?情深缘浅四个字,字字诛心,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在此后近8年的时光中,母亲再没让他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但除了湘灵,他谁也不想要。整整8年,他没有谈婚论嫁,他要用自己一生的孤独来惩罚母亲。
夜晚,当黑暗与孤独一起袭来的时候,他一次次地想起湘灵,想起她的乌发雪肤和潋滟清目……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冬至夜怀湘灵》)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感秋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寄远》)
湘灵,此生还能再见你一面么?
肆
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以沉默,以眼泪。
形单影只的日子里,他寄身华阳观中,每日焚膏继晷,埋首苦读。元和二年(807年),他以县尉成为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令,做机要秘书。
他终于成了母亲所期望的样子。
人人都说他前途无量,却没人知道官场得意的他为何孑然一身。
只有母亲心里明白,能让他彻底对湘灵死心的办法只有一个。元和四年(809年),在母亲以死相逼下,37岁的他不得已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元和六年(811年),那个他爱的怨的怜悯的母亲去世了。她再不会阻挠他和湘灵了。然而又有什么用?他已经有明媒正娶的夫人,而湘灵也早已消失于茫茫人海。细细算来,他和湘灵分别,已有整整8年。
今日荐书丨《白居易诗集校注》
馆藏代码
I214.22 ZX1 1—I214.22 ZX1 6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本书为白居易诗集的全新整理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特点为“全”和“新”。
全:本书以影宋绍兴刻本《白氏文集》七十一卷为底本,以敦煌本、残宋本、马元调本、曾大有本等国内近二十种珍、善本及日本金泽文库本、东大寺本、真福寺本、伏见天皇临摹本等十六种珍稀刻、写本参校,同时对照以《才调集》、《文苑英华》等相关总集,是迄今为止文字校勘上参照最为广泛、最为权威的校本。
新:本书校、注参考了前此国内已出的所有具代表性的校、注本,同时还参考了日本国截止2003年以前的所有具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许多为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