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丨丁玲
(1904-1988)
丁玲(1904年-1986年),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丁玲决心到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生活中去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1946年夏天,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传达下来时,丁玲立刻请求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桑干河两岸的怀来、涿鹿一带进行土改。在温泉屯,她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兴致勃勃地和农民交融在一起,“那些老年人,那些最苦的妇女们,那些积极分子,那些在斗争中走到最前边最勇敢的人们带给她“兴奋"和“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发生的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给作家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使她和农民在思想感情上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她在农村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既转变了思想,又吸取了创作的源泉,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作家丁玲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于1946年11月初在阜平一个小村庄开始了长篇的创作。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又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较《“五四”指示》更为彻底的土地改革纲领。丁玲在创作过程中,又学习了《土地法大纲》,继续阅读一些土地改革的文件、材料,对于前阶段土地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得以从更高的理论政策水平上进行再认识。为了丰富小说内容,1947年春、冬,她又去土改尚在进行的冀中农村体验生活,修改写作计划。最后于1948年6月在河北正定联大完稿,同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初版发行。
今日荐书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馆藏代码
I246.51 ZD1
馆藏地
朝晖中文书库 (朝晖主书库一、二、三层)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该书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书58节,每节都描写一个中心情节或中心人物,作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等长处,又与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相结合,使得全书波澜起伏,舒徐有致。
阅读随笔
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了暖水屯的土改斗争从发动群众到斗倒地主的全过程,情节波澜起伏,故事线索纷繁,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小说把与地主、贫农都有亲戚关系的富裕中农顾涌作为结构的中心,开始从他在胡泰家里赶回胶皮大车写起,最后又以胡泰到顾涌家要回胶皮大车结束。由顾涌串联了各个阶级人物交叉复杂的矛盾纠葛;小说又把农民与地主钱文贵较量的过程作为全书的主线,同时穿插着许多其他矛盾冲突。这种结构同土改斗争题材的复杂性非常吻合,表现了丁玲高超的组织结构的艺术功力。
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较少采用直接通过人物本身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面貌和事件进程的方法,不少地方是由叙述人进行叙述、介绍描绘、评介,即便是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也往往由叙述人讲述出来。在作者专门介绍某一主要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土改的态度时,这种叙述方法采用的就更多,如《顾涌的家》、《妇联主任》等,几乎全是叙述。和这相联系的,作者仍采取早期长于运用细腻的心理刻画和人物心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例如,对地主李子俊老婆的刻画就很有特色。在《果树园闹腾起来》这一节里,作家用饱蘸着感情的笔触,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将农民翻身的喜悦心情与被剥夺者李子俊老婆的怨恨、沮丧嫉妒、恐惧、复仇的阴暗心理交织在一起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不同阶级的心理、心情、心绪、心态的反映上写出了土地改革这场斗争的深刻性。对程仁、董桂花、顾涌、钱文贵等在某个特定条件下的心理描写,也深刻细腻,都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