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兽,名曰啮铁。”
大熊猫在中华大地上也久负盛名,自古有“貔貅”“食铁兽”“貘”“驺虞”等记载名称和“白熊”、“花熊”、“竹熊”等俗称,直到1869年被法国神父皮埃尔.阿曼.戴维发现,才正式以“大熊猫”的身份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熊猫不仅具有观赏性、研究性,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和独特的人文情怀,你可知道早在唐代武则天就曾将一对熊猫作为国礼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
作为和谐与包容的象征,熊猫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它早已从单纯的一种动物变成了一个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符号,成为见证中国人民与外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使者,大熊猫成为吉祥物、徽标,成为书籍、绘画、影片中的重要角色和形象,走进人们的生活,给人们以美好的视觉感受。
熊猫盼盼和它的原型巴斯
01
今日人物|潘文石
潘文石(1937年——)
男,民盟盟员,中国生物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师德标兵”,世界野生生命基金会最高奖Paul Getty奖等国内外多项奖励。2011年1月,当选北京大学首届年度“感动北大”人物。
世界自然基金会徽标
1980年起,潘文石在卧龙和秦岭的野地中对野生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7年的研究,深入了解野生大熊猫的生存方式及生存压力,弄清了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真正原因,为国宝大熊猫保存了一片自由安宁的栖息地。关于大熊猫,潘文石创下了许多世界第一:第一次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婚配方式;第一次发现了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
潘文石的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生存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力,而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爱护和管理。此后的事实表明,随着秦岭大熊猫分布区腹地的伐木更为广泛地停止,秦岭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开始显出生机。
02
今日荐书
《继续生存的机会》
馆藏代码
Q959.83 ZP1
馆藏地
屏峰图书馆 二楼书库
03
片段欣赏
1987年,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说:“科学已经进步到了今天,我们为什么不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护大熊猫呢?为什么总是考虑野外的保护,还可以考虑冷冻胚胎的方法,把大熊猫的基因冷冻起来……”十年之后,又有人主张:“我只负责“克隆”它们(大熊猫),但不负责养大……”看来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使我们的研究目的变得模糊。我们的保护目标是什么?保护大熊猫的目标并不是冷冻它们的基因,也不是获得某一个体的拷贝。面对现存大熊猫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受威胁的状况,我们不能用“发挥高科技”的招牌来自我安慰。更不能把它作为障眼术,使公众看不到问题的真相,以为“克隆”出一个标本就足矣。我们不能无视历史的教训:要拯救一个物种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护其所在群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物种内在的遗传多样性。在保护大熊猫上今天我们必须固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就是保全那些充满野性的自由生活的种群。
04
随悟
在中国,大熊猫是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人的心。大熊猫之所以成为国宝,不仅仅因为它憨态可掬的形象,日渐稀少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更有着全球影响力。中国的熊猫使者所到之处都会引起 “熊猫热”。在日益发达的现今社会,熊猫的生存却受到更大的威胁。你可曾想见平日看到的可爱的天使在日益缩减的栖息地上生活的艰难?你可曾想见在面临竹子开花时面临的生存挑战?《继续生存的机会》 一书,通过深入研究,野外实地得到的数据等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熊猫,带我们走进他们真实的生存空间,与大熊猫一起同行!让我们一起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