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

浏览次数:227

何为学者?学者,问也;学问者也是修行者。苏轼曾说:“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说的是学术理想和功利现实之间的取舍;陈寅恪说学者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的是做学问之人所应具有的品格。的确,只有忠实于自己的信念,才会产生真正独立的思想。千年前只身西行的玄奘,不只是一位取经的僧人,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为国为民上下求索的精神缩影。




今日人物丨玄奘(602年-664年)


唐代著名高僧

法相宗创始人
佛教翻译家

一人一马偷渡西行五万里


17年间辗转110个邦国

19年间苦译佛经1335卷



今日故事丨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命丰碑


01

西行求法17年:孤行万里只求真理的执着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由于佛学译著不善,南北方佛学出现了巨大的地域差异:不仅各自注疏不同,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也存在巨大的分歧,特别体现在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如何融合南北方法相学,成了玄奘思考解决的问题。

武德九年(626年),天竺僧波颇来到了长安,玄奘从他那里了解到印度戒贤在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为直探原典,重新翻译并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玄奘发愿远赴求法,而这也成了他西行壮举的开端。

玄奘的西行之旅充满了艰难险阻,从大戈壁到达犍陀罗,他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再翻越帕米尔高原,一路上万里孤征,经流沙,过火海,道路险阻,气候恶劣,土匪抢劫,其中艰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节选部分片段以窥一二 。


出行受阻
玄奘西行碰到的第一个障碍来自朝廷。唐朝建立初期,国家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多次向朝廷申请“过所”(通关文牒),却未获批准。贞观三年(629年)的夏天,秦陇一带遭到霜雹灾害,政府于是下令:凡是受灾缺粮的人,都可以逃荒四处就食。玄奘便借机混在灾民,偷渡出关,开始去西天取经的第一步。

“……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于是结侣陈表有曌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一 起载诞于缑氏终西届于高昌》


朝廷追捕
玄奘西行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总督李大亮得到玄奘违禁西行的报告后,逼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两个徒弟帮助下, 出走,白天休息,夜里赶路,风餐露宿才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十分客气,给予殷厚招待。玄奘住了一月后,凉州追捕他的公文已到,州吏李昌为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通缉令,促他快速西行。正巧有个叫石磐陀的胡人,愿意受戒为徒护送玄奘偷越边界。渡过玉门关后,石磐陀不愿继续前行,玄奘于是便孑然一身一马,孤行茫茫大漠。

“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切。有人报亮云。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亮惧追法师问来由。法师报云。欲西求法。亮闻之逼还京。彼有惠威法师。河西之领袖神悟聪哲。既重法师辞理。复闻求法之志深生随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惠琳。二曰道整。窃送向西……未发之间凉州访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州吏李昌崇信之士。心疑法师。遂密将牒呈云……法师乃具实而答。昌闻深赞希有。曰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却文书。即于前裂坏之。仍云。师须早去。”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一 起载诞于缑氏终西届于高昌》


滴水未进
这样走了八十多里,玄奘进入一望无边的莫贺延碛。这里荒凉浩渺,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一连走了四夜五日,一滴水也不曾进口,人马一起倒在沙漠上。夜晚凉风将他吹醒,他爬起来牵马勉强赶了十几里路,遇到了一片泉水草地,这才将他从万分危急中救出来。两天后走出莫贺延碛,踏进了西域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地界。

“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乃欲东归还第四烽。行十余里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旋辔专念观音西北而进。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
“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即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一 起载诞于缑氏终西届于高昌》


绝食高昌
邻近的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国王听说大唐法师玄奘来到伊吾,就派使者盛情邀请,并要求做玄奘的弟子,把他当活佛供养一世。玄奘坚决不改求法志向,绝食三日,气息渐微,国王遂要求他讲经一月后即放行西去。整整一个月,玄奘讲经完毕,临行高昌王赠给玄奘许多金银衣物,给他配备了四个小和尚和二十五个向导、运夫,还有三十匹马,并给沿途各国君王写了二十四封信,托他们照料玄奘。

“……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愚迷耳。法师皆辞不许。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涂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法师报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因呜咽不复能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槃。法师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一 起载诞于缑氏终西届于高昌》


千古冰川
玄奘一行又经过十三国,进入今阿富汗境内,紧接着又翻过有名的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这里冰雪千古不化,山谷强盗出没,饥寒交迫使剩下的随从只有几个僧徒了。但这一切困难险阻都没使玄奘退缩。终于在公元628年八月,玄奘到达了目的地——印度。

“从此西行二日逢突厥寇贼二千余骑。其贼乃预共分张行众资财……渡一碛至凌山。即葱岭北隅也。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已来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睹其际。其凌峰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屦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馁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二 起阿耆尼国终羯若鞠阇国》


恒河献祭
奘师在途径羯若鞠阇国(即中印度之曲女城),顺着恒河驶向阿耶穆佉国时,突遇贼船,被强拖至岸旁。这批盗贼,都是突伽天神的信徒,每年秋祭,都要杀人取血祭祀。他们见玄奘仪容端丽,便决意杀他祭神。这是玄奘西行以来遇上的最危险的一次劫难,连他自己都确信此次自己在劫难逃……

“法师自阿逾陀国礼圣迹。顺殑伽河。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欲向阿耶穆佉国。行可百余里。其河两岸皆是阿输迦林非常深茂。于林中两岸各有十余船贼。鼓桌迎流一时而出……群贼素事突伽天神。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见法师仪容伟丽体骨当之。相顾而喜曰。我等祭神时欲将过不能得人。今此沙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三 起阿逾陀国终伊烂拏国》

认为在劫难逃的玄奘选择坦然赴死,于是端坐在祭坛上等着盗贼动手。同行八十多人见状无不嚎啕大哭。突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浪涌船覆……吓得盗贼们不敢再下手。玄奘也因此躲过一劫。
“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安心欢喜取灭。法师乃专心睹史多宫念慈氏菩萨。愿得生彼……同伴诸人发声号哭。须臾之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贼徒大骇。问同伴曰。沙门从何处来。名字何等。报曰。从支那国来求法者此也。诸君若杀得无量罪。且观风波之状。天神已嗔。宜急忏悔。贼惧相率忏谢稽首归依。”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三 起阿逾陀国终伊烂拏国》


玄奘西行路线视频


02

苦译经卷19载:两度拒官两度求隐的定力


钱文忠教授在《玄奘西游记(典藏本)》中指出:“玄奘的心愿是“单身行道”,根本就没有将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求来的学问,当作世俗之门的敲门砖,或者“货于帝王家”。这一点,就使得玄奘和中国文化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判然分开了。他不仅没有出任任何世俗的官职,而且也没有以一代高僧的身份地位出任过僧界的重要高级职务,只担任了慈恩寺的方丈……我们从历史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玄奘一回国就受到了未必在自己意料之中的热烈的欢迎,而从一开始,玄奘就有意识地避开一切热闹的场面,孤寂自守。这样做当然有回避妒忌、绕开矛盾的考虑,也是玄奘谦虚自抑的优秀品性的反映,但是,更主要的是,玄奘自始至终就抱定了“单身行道”的信念,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是玄奘身上特别的闪光点。”


第一次婉拒官职
公元645年,玄奘重新踏入大唐帝国边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前往长安向朝廷呈上表章,坦承了自己偷渡出国的事实并报告了留学求法的经过。八个月后,朝廷颁布了敕令,允许他回国。回到长安后的一个月中,玄奘多次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内殿密谈。此时的唐太宗为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亟需了解中亚和印度诸国的情况。

一心想向西扩展版图的唐太宗,竭力劝玄奘还俗任官辅政,担任西征的外交顾问。但玄奘一再婉言推拒,同时请求唐太宗允许自已远离宫廷专心翻译佛经,但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绝。玄奘没有放弃,“频又固请,乃蒙降许”,唐太宗被玄奘的执着所打动,于是特批他入驻长安弘福寺译经。在皇室的命令与协助下,玄奘召集了全国富有学识的僧人开始了佛经的翻译工作。

“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归俗助秉俗务。法师谢曰。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六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终二十二年夏六月谢御制经序并答》


第二次婉拒官职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驾幸玉华宫避暑。其间奘师被太宗邀进宫,在玉华殿中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虽然之前太宗劝说玄奘

辅佐朝政,被玄奘以「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为由拒绝,但太宗并没有放弃让玄奘从政的计划。相谈甚欢间,太宗再度提起玄奘辅政的事。

“帝以法师学业该赡仪韵淹深。每思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往于洛阳宫奉见之际以亲论之……意欲法师脱须菩提之染服。挂维摩诘之素衣。升铉路以陈谟。坐槐庭而论道。于意何如?”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六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终二十二年夏六月谢御制经序并答》

但这提议依旧遭到了玄奘的坚辞。玄奘素志未改,并用斐然文采和谈锋,以“天之所授,无假于人”“圣心至化,无假于人”“天威所感,无假于人”“有道斯得,无假于人”“故知由主,无假于人”五义之说和自己弘法的志向,打动了太宗,取消了强行让他从政的打算。

“玄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六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终二十二年夏六月谢御制经序并答》


第一次请辞隐居少林
为了专心译经,玄奘和太宗会面的初期就曾进言奏请求搬进嵩山少林寺去。但对于太宗来说,玄奘不仅仅有宗教方面的影响力,同时还是一位西域方面的专家,他西行所见到的方方面面——地理交通、风土人情、政治文化都是极为难得的瑰宝,是唐太宗在经略西域方面最好的顾问之一。因此太宗没有准允玄奘的请求,并将他安排在长安弘福寺。奘师虽然妥协,但担心呆在繁华热闹的京城里,会影响译经工作。为了保障译经工作,他又向太宗请求派人守门,终获应允。

 “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余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廛落泉石清闲……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旨。帝曰。不须在山……朕奉为穆太后于西京造弘福寺。寺有禅院甚虚静。法师可就翻译。法师又奏曰。百姓无知见玄奘从西方来。妄相观看遂成阛阓。非直违触宪网亦为妨废法事。望得守门以防诸过。帝大悦曰。师此意可谓保身之言也。当为处分。”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六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终二十二年夏六月谢御制经序并答》


第二次请辞隐居少林
龙朔二年(662年),玄奘向唐高宗李治提出隐居少林的提议。身居人流来往众多的京城,玄奘始终被人际关系所拖累。玄奘作为得道高僧,是当时唐朝的百姓、官员,乃至外国来唐人士心目中一个非常耀眼的亮点。身为慈恩寺住持的玄奘也因此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出席各种典礼仪式和外交活动。繁重的人情负担使步入暮年的玄奘不堪承受,加上佛经翻译的重任尚未完成,他内心愈发焦虑,于是向高宗提出了隐居少林专心译经的请求。但就像太宗一样,高宗同样看重玄奘作为西域顾问的独特见识,不仅断然拒绝了他隐居少林的提议,更不许他再提隐居一事。

“秋九月二十日。法师请入少林寺翻译……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念兹遄速。则生涯可知。加复少因求法寻访师友。自他邦国无处不经。涂路遐。遥身力疲竭。顷年已来更增衰弱。顾阴视景能复几何。“
“法师津梁三果汲引四生。智皎心灯。定凝意水。非情尘之所翳。岂识浪之能惊。道德可居。何必太华叠岭。空寂可舍。岂独少室重峦。幸戢来言。勿复陈请。则市朝大隐。”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九 起显庆元年三月谢慈恩寺碑成终三年正月随车驾还西京》


今日荐书丨玄奘相关书籍
求学是一场关乎内心取舍的修行。

只有在丰盈内心的过程中,不断平衡自己的得失,逐渐了悟舍得,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在玄奘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执着与坚守,他看重知识的独立性,看重知识的本身价值,不认为知识是某种交换的工具。

在他身上,我们能深刻明白这样的道理:“读书求真理,知识会转变为豁达的柔和;读书求做官,知识会转变为斗争的权谋”。

1

《玄奘西游记》

馆藏代码
B949.92 ZQ3 1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朝晖一、二、三层


2


《玄奘》

馆藏代码
B949.92 ZM9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3

《玄奘年谱》

馆藏代码
B949.92 ZY8
馆藏地
屏峰书库四层


4


《玄奘评传》

馆藏代码
B949.92 ZF1
馆藏地
屏峰主书库四层


5


《玄奘西天取经》

馆藏代码
K928.6 ZZ8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6


《大唐西域记汇校》

馆藏代码
K928.642 ZX1.1
馆藏地

屏峰书库四层

7


《大唐西域记》

馆藏代码
K928.6 ZZ8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8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

馆藏代码
B949.92 ZZ1-x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