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她就要坦诚相见,而不是为她涂脂抹粉!

浏览次数:62

爱她就要坦诚相见,而不是为她涂脂抹粉!
—林语堂的爱国观



今日人物丨林语堂

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林语堂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一直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他被称为幽默大师,富有创造性的把humour音译为中国的幽默;他还发明了“明快”打字机作为送给中国人的礼物。


《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用英文创作,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最为黑暗的年代。外族入侵,却看不到坚强有力的领导;是一个绝望、疯狂、对西方崇拜的时期;是一个失去民族自信心的时期,自卑感弥漫全国。先生能坦诚的自述:“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羞愧,即便是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爱她就要坦诚相见,而不是为她涂脂抹粉。他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失去自信和希望。

林语堂出生于传教士家庭,自幼受西方文化熏陶,但他对于西方有着清醒的认识。在1939年修订版中增加《中日战争之我见》,其中写到:“明智的中国人十分藐视异教的传教士,因为自己国家的道教和佛教也有同样美妙的奇迹、信仰疗法、轮回以及天堂等;另一方面白人对于一向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中国人宣扬所谓和平、谦卑和忍让,实在是荒谬,西方传教士们每走一步都是要用炮艇来撑腰的,显得更为可笑。”

“面对西方的科学进步、工业革命,中国人开始无地自容,另一些却夜郎自大。现代中国开始了痛苦的思考,有时还带有混乱的思绪,中华名族开始考虑如何对待自身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林语堂对于国人面对外族侵略的心路描写淋漓尽致,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些人依然会幻想别人的同情,而不是自力更生。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历经劫难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没有丧失自己的民族性与文化传统,并且同化了异族,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血统得以再生。是由于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中国的家族制度,颇有宗教意味,是国民生活的特定模式,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耐力和反抗能力。

家族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基,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延续,但是某种程度上他又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家族制度是个人主义的反面,它拉着人后退,扼杀了良种马,需要的只是从容不迫,沉重缓慢拉车的马。儒教是支配着家庭制度的社会哲学,它的中心思想是等级,它将平等的观念阉割了。家族制度从而解释了中国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面子、人情、特权、裙带关系。

社会等级观念,人们也这样称呼儒教,是支配这家庭制度的社会哲学。等级理论带来了特权,对那些可以享受特权的阶层,以及羡慕这些特权阶层的人们不无魅力。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大多数人并不痛恨特权,他们愤愤不平的是自己没有拥有特权,“都在设法钻到榕树的树荫下”。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懂情理的人,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有许多通情达理的老好人,随和、克制。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论断:“甲是正确的,而乙呢,也不错!”中国人不接受法制,总喜欢“仁政”,因为它更符合个人利益,更灵活。中国人在判断某论点是否正确时,并不仅仅诉诸道理,而是即诉诸道理又诉诸人情。


馆员感悟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


林语堂也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从中国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中,林语堂以崭新的理论,探究了潜在和必然的希望,断言了中国是伟大而不会轻易被征服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没有辜负这种希望,作为现代中国人不要忘却我们曾经的苦难、彷徨,继续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反思,时刻鞭策我们奋起,走在中华复兴的道路上。

 

今日荐书|林语堂作品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 国与吾民 [M]. 黄嘉德, 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2] 林语堂.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馆员碎碎念:2020年伊始,我们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为大家推荐相关书籍。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书籍推荐,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您的意见将会成为其他读者的阅读指引,也将被纳入图书馆采购参考哦。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