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爱国侨胞身在他乡,心在家乡,一颗爱国的心从未改变。曾有一位爱国华侨,他为中国和海外华人华侨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倾其所有,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
今日人物:陈嘉庚
倾其一生为教育
1893年,陈嘉庚用仅有的2000银元创办了“惕斋学塾”,这是陈嘉庚创办的第一所学校。
1919年,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师范、幼儿师范等十所学校,并建设了图书馆、科技馆、教育推广部等,统称为“集美学校”。
1919年,创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
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16年后无偿捐给国家,但仍不断捐资扩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应邀回国,从此定居集美,建设学校不辞辛劳,亲力亲为。
陈嘉庚一生共创办和赞助学校多达一百八十所。
倾囊相授为教育
世人从不忘记他
纪念建筑
纪念小行星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纪念钞
2019年6月10日,为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周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次推出20新元纪念钞,华侨领袖陈嘉庚等人头像被印在这款纪念钞上。
纪念地铁
2014年起,厦门将地铁1号线列车组命名为“嘉庚号” 。
纪念邮票
1984年,中国发行《陈嘉庚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和刻有“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纪念币。
2018年,马来西亚发行陈嘉庚纪念邮票,邮票上展示了陈嘉庚书法作品“诚毅”。
今日故事
陈嘉庚的故事
1874年,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厦门市集美村,17岁便前往新加坡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学做经营管理。陈嘉庚父亲因企业破产终抑郁成疾不幸去世,给陈嘉庚留下的只有20多万的典押和借款。根据新加坡的法律“父债子免还”,陈嘉庚虽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记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白手起家的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找到了当年的债主,连本带利的还清了父亲的所有债务,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
1925年,“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陈嘉庚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鼎盛时期,陈嘉庚的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相当黄金百万两),从此确立南洋华商的领袖地位。
陈嘉庚终身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毕生的资产全部用于教育事业、慈善事业和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据统计,陈嘉庚先生一生用于办学的资金,超过了一亿美元,在那个时代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陈嘉庚从不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陈嘉庚为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兴建了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但自己却住在一所简陋的又小又暗的二层小楼中,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家具都是古老的,衣服也到处是补丁,晚年为自己规定的伙食标准为每天五角钱。
陈嘉庚回国定居后,陈毅将军曾前往厦门拜访。当时,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上楼招待领导。事后,炊事员被陈嘉庚谆谆教导:“首长最多给尝尝一两颗糖果,不像小孩子好糖一个接一个吃个不停,买二角钱就足够了。”无论是公务访问或访友活动,陈嘉庚都是事先准备好稀饭油条,从不进行公务接待或者让朋友大摆筵席。他身体力行他自己的座右铭:“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京逝世。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亲自执绋,丧礼极为隆重。陈毅在吊唁的时候激动地说:“陈嘉庚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作为华侨领袖来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追随革命,善始善终,值得后人学习。”陈嘉庚的灵柩从北京南运,一路上遇到了众多当地部门和归国华侨敬献花圈。最后陈嘉庚的灵柩安葬在了集美鳌园中,陈嘉庚先生永息于此。他的后人尊重他的遗嘱,将300万遗产全部捐赠于国家。
陈嘉庚与集美学校的故事
1913年,陈嘉庚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师范、幼儿师范、幼儿园、国学、商业、农林、航海、水产等十所学校,并建设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医院和教育推广部等,统称为“集美学校”。其中的集美航海学校可以说是中国航海业的黄埔军校,世界上四大洋上的各式远洋轮船上都有集美航海学院的学生。
陈嘉庚在回国创办厦门大学期间,发现少数集美师生常去厦门市去消费,便在开学典礼上进行了严肃批评。他说:“中国今日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并现身说法:“鄙人在新加坡时,地处繁华,每月除正当费用外,(另费)不及二元。所以如此者,盖以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此余之本意。”
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办学,为了集美学校含辛茹苦,呕心沥血。集美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至1960年时已达11000余人。如今,集美大学里的8栋特色鲜明的嘉庚建筑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集美大学也以“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为校训取得了一系列傲人的成绩。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的故事
1919年,陈嘉庚的资产大约在400万元左右。于是他召集华侨筹资回国筹办全国第一家侨办大学:厦门大学。陈嘉庚以身作则,带头倾资捐款。当年7月,在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会上陈嘉庚慷慨陈词:“救亡图存,匹夫有责”,“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日。”正是由于陈嘉庚强大的感召力下,侨胞们积极响应,使得厦门大学创立之初经费充裕,教学、科研、基建、设备等方面都获得巨大的进展。学校对人才的引进也是不遗余力:当时厦大的教授月薪最高可达400大洋,而当时的复旦大学教授的月薪最高仅200大洋。先进办学理念使厦门大学名流荟萃,仁人志士云集。不到十年的时间,厦门大学即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学之一。同时,厦门大学还是共产党员的摇篮,福建省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诞生就在于此,成为百年来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河。
1927年起,世界全球遭遇经济危机,陈嘉庚的企业亏损严重,入不敷出,江河日下。加上为了抵制日货,陈嘉庚旗下最大的橡胶品制厂也被放火焚烧。1932年,陈嘉庚欠下银行一大笔债务。债权银行(外资)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他断然拒绝,他说“盖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少,影响社会之罪大。”他变卖了自己的三座大厦作为维持厦门大学的经费。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被银行收盘。此时的他,仍多地奔波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八年间,陈嘉庚为支撑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开支、及企业亏损达一千余万元。直至1937年,在陈嘉庚独立维持厦门大学运营16年后,实在无力继续支持厦门大学的办学开支,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与政府。这一切,他未曾有过片刻后悔或迟疑。在《南侨回忆录》二四至三三章节,陈嘉庚回忆了当初厦门大学从选址创建、到校长变更、后至献厦大与政府的始末。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的经费由国家负担,但陈嘉庚自认创办厦门大学“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似”,因此他婉拒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挽留他定居北京的盛情,回到家乡福建,贡献余热,完成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扩建和重建,实现他长久以来未竟的夙愿,为他所追求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至1960年,集美学校的校舍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了三倍,厦门大学的校舍面积整整增加了一倍。
近百年来,厦门大学一直秉承校主的理念:“自强不息,止于至善”。1962年,厦大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后又成为“211”和“985”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入选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40多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
陈嘉庚与孙中山的故事
1908年,孙中山为更好的宣扬革命理论移居新加坡。在孙中山的影响和推动下,大批仁人志士投身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的伟大革命浪潮中。陈嘉庚对孙中山十分敬重,对其爱国思想十分推崇,他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和追随者。为表革命决心与信心,陈嘉庚剪掉了象征清政府统治的发辫,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四六《决定维护中央》里提到了他当时支持南京政府的决定,他写道:“民国十七年南京政府成立,国内纷纷尚未统一,而外国则咸已承认承认为正式政府,南洋华侨已亦未能一致。余则手订规则,交《南洋商报》经理,命悬挂办公处。其语为‘拥护南京政府为首要目的’。” 陈嘉庚不仅从精神上支持孙中山革命,更是一直在经济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陈嘉庚筹款20多元支持福建财政。1912年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陈嘉庚即汇去五万元以示支持。孙中山被华侨的爱国热情深为感动,称“华侨为革命之母”。
孙中山对陈嘉庚的教育事业同样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厦门大学建办初期,校长人选一度陷入瓶颈。第一人选汪精卫推辞了邀请,第二人选邓翠英任校长后一心多用,与陈嘉庚在教学理念与管理上产生巨大分歧,更是带着厦门大学的老师辞职离开。在陈嘉庚为此时焦头烂额时,其在新加坡的好友林文庆同意回国助其一臂之力。而就在此时,孙中山同样电召林文庆回国襄赞外交。林文庆陷入两难的境地。得知此事后,孙中山以教育事业为重,也为了支持陈嘉庚,同意林文庆出任厦门大学校长。后闽南战乱蔓延,教育辍废,集美学校的办学也岌岌可危。陈嘉庚向南北军政当局请示,希望承认集美学校(当时共11所独立学校)为永久和平学村。不日,孙中山批准了此案,保证了集美师生的安全,“集美学村”这个名字也由此延续下来。
1956年,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陈嘉庚被中央任命为孙中山纪念筹委会副主任,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回忆孙中山先生》。2014年,在陈嘉庚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中,首次展出了来自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南侨寄思:星洲华人与辛亥革命》专题展。2016年,在孙中山逝世150周年之际,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向集美大学捐赠孙中山铜像。两位伟人虽已仙逝,但是他们之间举贤让贤,互重互信,雪中送炭的深厚情谊却渊源流传。
陈嘉庚与蒋介石的故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陈嘉庚十分支持拥护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在《南侨回忆录》六八章节《购机寿蒋会》中提到:“同年秋蒋公五十寿辰,南京发起捐资购机祝寿。我国驻英大使电新加坡总领事,劝马来亚华侨捐飞机一架,国币十万元…..余决议成立‘购机寿蒋会’,登报并通函全马十二区侨领,到吉隆坡开会,计捐国币一百三十余万元,概汇交南京购机会”。陈嘉庚在新加坡募募捐时,向当时英国殖民的新加坡政府请求批准,且说明了募款的用途(购买军械品),而政府出乎意料的同意了,当时陈嘉庚以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得到了英国的任何,英政府对我国的方针,心中无任欣慰,立即号召南洋侨胞捐资助国。陈嘉庚的本意为了加强中国的 力量以抵抗日本的侵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嘉庚领导的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募捐巨款前后更是达3亿元之多。
1940年陈嘉庚因“对战争状况、民众生活多不详知”, 于1939年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共50余人,并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回国考察和慰问。蒋介石觊觎陈嘉庚在华侨界的巨大号召力及其筹赈的惊人能力,用国宴的待遇来欢迎陈嘉庚。蒋介石在重庆一地即准备了8万元经费,要举行一系列大小宴会,以博取陈嘉庚的欢心。不料,陈对这样的奢侈应酬极为反感,他认为在军民艰苦抗战之时,不该如此铺张浪费,并担心引起各地连锁反应,竞相挥霍。因此特地在重庆各报刊登一则启事:“闻政府筹备巨费招待慰问团,余实深感谢。然慰问团一切费用已充分带来,不欲消耗政府或民众招待之费。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尤当极力节省无谓应酬,免致多延日子,阻碍工作,希望政府及社会原谅!”
陈嘉庚在重庆访问期间,重庆国民党官员挥金如土的情形陈嘉庚早极为惊讶,把军饷拿来盖别墅等花天酒地之事更让其为之愕然。所以,当蒋介石想拉陈嘉庚入国民党,陈嘉庚置之不理。陈嘉庚对重庆国民党腐败的现象感到失望,于是他决定前往延安会毛泽东会面洽谈。得知此消息后,蒋介石千方百计防止他与共产党接触,更防止他倾向共产党,先是大摆筵席,后来甚至派出宋美龄想说服他取消延安之行。在劝说无用之下,一路派人同车相随。
此时,蒋介石对陈嘉庚不再视为“大财神”那么简单,对其加以防备。在随后陈嘉庚从昆明经贵州、广西、浙江等地考察时,因担心其沿途宣扬共产党精神,于是派人一路监督。于是陈嘉庚写了封信给蒋介石:“至若欲消灭共产党,此系两党内战,南洋千万华侨必不同情……若不幸内战发生,华侨必大失所望,爱国热情必大降减,外汇金钱亦必减缩。”蒋介石派人监督的计划落空了,但蒋介石深知,陈嘉庚此人宁可毁之,也不能让其投靠中共。于是,是明着不能来,就来暗地里。国民党政府要求西南各省当局,命令他们注意陈嘉庚的行动;命令新加坡总领事馆向英国殖民政府提出交涉,要求禁止陈嘉庚回新加坡;在南洋鼓动华侨反对陈嘉庚。国民党政府的这一系列举动伤透了陈嘉庚的心,至此,他决心与蒋介石彻底决裂,分道扬镳。
陈嘉庚与毛泽东的故事
1940年,陈嘉庚在重庆访问期间,当时在重庆的中共负责人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曾特地去拜访陈嘉庚。陈嘉庚问,如果想到延安去访问毛泽东,该怎么办?……两天后,毛泽东正式发电邀请陈嘉庚到延安会晤。
六月上旬,毛泽东在办公室兼住所的窑洞里接见了陈嘉庚。陈嘉庚见到毛主席的窑洞与自己的公寓大小相似,家具只有最简单的床、写字桌和高低不一木头椅子,墙上挂着一张作战地图,再无其他装修。陈嘉庚在延安的那几天,毛泽东多次来到陈嘉庚的房间,与他交谈,或同午饭,或同晚餐。招待陈嘉庚的饭餐一般都是米饭和鸡蛋,毛泽东说,其实陕北多山地,罕有米。但乡亲们听闻有贵客来,便献上了家中粮食以待贵客。
毛泽东与陈嘉庚主要围绕国共矛盾的原因和对国共合作抗敌进行了深入交谈。一天晚餐后,陈嘉庚见毛主席找国民党派来监督陈嘉庚的寿科长谈话,便想在门口等毛主席以便告辞。谁知到半夜十点,毛主席仍未出现。陈嘉庚不禁感叹:“以一省府之科长,毛主席竟与长谈若是,足见其虚怀若谷也”。毛泽东的诚恳虚怀、共产党员节俭清廉与国民的贪图享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陈嘉庚的追求不谋而合,延安的一切陈嘉庚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陈嘉庚从此在心中笃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毛主席。他对毛主席保证,将会如此向海外侨胞报告在国内一切的所见所闻。
至此,毛泽东与陈嘉庚的“一面之交”就像是多年的挚友一样信任对方。当内战开始后,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陈嘉庚听说后,担心蒋介石加害毛泽东,急发电劝毛不要前往。陈嘉庚还在香港的《华商报》上题词:“还政于民,谋皮与虎。蜀道崎岖,忧心如捣。”毫无余力的表达了他对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信任,以及对毛泽东安全的焦虑。
1943年,为日寇侵略南洋,新加坡危在旦夕。陈嘉庚组织“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积极抗敌。直至最后一刻才前往印尼避难。抗战胜利后,陈嘉庚返回新加坡,毛泽东送来了祝贺的条幅,称其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9年1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给陈嘉庚先生发去电报,希望其回国参政。陈嘉庚接电后,立刻答复:“革命大功将告完成,昌胜兴奋,严寒后决回国敬贺。”1949年9月,陈嘉庚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次年,陈嘉庚回国定居,再次捐款用以扩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
如今,在厦门集美学村的鳌园内那座雄伟高耸的纪念碑上刻着“集美解放纪念碑”几个鎏金大字。这七个大字也是当年陈嘉庚邀请毛泽东为集美解放题的词。与信同时,寄上了亲笔题字。这块纪念碑,作为人民领袖同爱国侨胞亲密交往的又一见证,屹立在陈嘉庚长眠的大地上。
陈嘉庚与李光前的故事
要说李光前,除了他是当年新加坡的华人十大富豪之一,还因为他是陈嘉庚的女婿。1903年,年仅10岁的李光前与父亲坐船去新加坡谋生。陈嘉庚也在这艘船上,他让船员给每个人发一条毛毯,船员误以为给姓陈的才发毛毯。当陈嘉庚发现冻得瑟瑟发抖的李光前没有毛毯,就问其为何不领毛毯。李光前说,船员说只有姓陈的才可以领,我姓李,我不能冒领。李光前诚实的品格打动了陈嘉庚,两家人从此有了来往,而后,李光前也成为了陈嘉庚的女婿。
李光前与他的岳父一样,立业后时刻没有忘记回报祖国,他尽他最大的努力来推动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27年起,李光前就对厦门大学和福建的众多学校捐款。1930年前后,陈嘉庚的企业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接连被银行收购。在陈嘉庚“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停办”的爱国兴学精神感染下,李光前与许多爱国华侨如纷纷捐款相助,使得厦门大学得以支撑下去,据《厦门大学一览》记载,自1927年起,李光前、林文庆等南洋华侨捐助共二十万余。可以说,在陈嘉庚的困难时期,李光前对厦门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了永久纪念李光前捐资扩建厦大校舍的功绩,陈嘉庚同意李光前不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校舍的意见,而用李氏祖籍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的县、乡、村名、校名和他儿子的名字,来给新建的楼房命名,以示捐资建校永志不忘,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为国储才的崇高精神。
今日荐书
《南侨回忆录》是陈嘉庚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录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又名《陈嘉庚回忆录》,但该版本未收录原书附录部分。
《南侨回忆录》
责任者:陈嘉庚
馆藏代码K827=72 ZC2.2
《陈嘉庚回忆录》
责任者:陈嘉庚
馆藏代码K827=72 ZC2.2
片段欣赏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一九三章节《平等无阶级》和二〇一章节《毛主席与寿科长》中描写了当时在延安与毛主席的会晤:“下午4点,余与侯君乘车赴毛主席之约。到时毛君已在门外迎接。其住居与办事所亦是山洞,大小与余寓略同。屋内十余只木椅,大小高下不一,写字桌比学生桌较大,系旧式乡村民用家私,盖甚简单也。毛君形容相貌,与日报所载无殊,唯头发颇长,据言多病,已两月未剪去,或系住洞内寒冷所致。余言:‘何不另建住屋,敌机如来可进洞内。’答:‘亦有此打算。’又言他办公事多在夜间,鸡鸣后始睡,故日间须下午乃起床。余云:‘何不改日间工作,身体或可健康。’答:‘十多年如是,已成习惯。’余致慰完毕。南洋女学生来,无敬礼便坐,并参加谈话,绝无拘束。又一男学生来亦然。少顷集美学生陈必达来亦如是。余乃知平等无阶级制度。近晚朱德、陈绍禹夫妇亦到,诸人安然坐谈,未有起立行礼等项。诸男女学生相辞回去,唯陈必达留作伴。筵仅一席,设于门外露天,取一旧圆桌方桌上,已陈旧不光洁,乃用四张白纸遮盖以带桌布,适风来被吹去即弃不用。同席十余人,毛夫人亦参加…….(毛主席)又云:“君到此多日,所有建国此件清醒,如回到南洋清代想侨胞报告。”毛主席所托两事,余皆应承。然余心中已自揣度,凭余人格与良心,决不指鹿为马,不待到南洋,就是出延安界,如有关系人问余所见闻者,余定据实报告耳。
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中感叹到:“余久居南洋,对国内政治,屡有风闻而未知事实究竟如何。时中共势力尚微,且受片面宣传,更难辨黑白……直至回国慰劳……并至延安视察……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庆祝也。”
感悟
2010年至今,我已三游厦门大学。回想当年初来,只因她“南方最美大学”的称号,亦不知陈嘉庚为何许人也。穿过厦门大学门口那条椰林大道,首先看到一座铜像,上面刻着 “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当时的我还不能领略这八字评语的分量,只是默默的记在心中。漫步至学校后山风景秀丽的湖边,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在此售卖厦门大学地图。我买了一份后,老人如数家珍的跟我说起了厦门大学的历史,我蹲在一边安静的听着。当老人说起陈嘉庚当年捐资建校的事情时,他直接站起来指给我,哪儿是陈嘉庚先生最初建造的地方,后来又造了哪一块,他激动得手舞足蹈,动容的神情好像就是在讲他自家人的故事。告别老先生后,我思绪万千。路过学校的一家小书店,我在一个显眼处看到了陈嘉庚先生编著的《南侨回忆录》,顺手买回一本收藏,可回家后却被遗忘在书柜中整十年。
虽不曾拜读这本书,但是十年间只要有提到陈嘉庚的故事我都会细心拜读。对他的了解越深,对他和厦门的爱越是无法自拔。之后的两次,我再拜访厦门大学的时候,我都会在“面朝大海”建南大礼堂和操场逗留许久,这里是陈嘉庚先生心血的结晶,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地方。
在这里,我仿佛眼前出现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拄着拐杖,穿梭在这一幢幢无与伦比的美丽建筑之中,他或用闽南语与建筑工人交谈,或拿着拐杖敲敲建筑材料;或是当年先生意气风发地为厦门大学筹款而演讲的情景;我仿佛能看到他正望着厦门大学,双目中流露出的那份满满的慈爱和自豪。他是如此坚定决绝,邓校长当年只想当挂名校长时,他说,你若不主动辞职,我将带头与学生联名上书;他又是如此无微不至,学生宿舍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要把关过问,连女生早起梳妆时宿舍光线是否充足他都考虑到。在厦门大学穿过的每一道拱门,脚下的每一粒砂石都深深烙印着当年陈老先生对这所大学的爱,他就像是鹭岛天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永远的闪耀着守护着这一片土地和这里的莘莘学子。每一个厦大学生,每一个到访的游客,都应该怀念陈嘉庚先生。
因为写漫读电台,我终于翻开了被遗忘了十年的《南侨回忆录》。书中并无过于华丽的辞藻,或妙趣横生的故事,但是整本书行云流水,虽言简意赅,但每每读到,总是潸然泪下。哪怕为国倾资办学,终生投入教育事业,他也只是在书中谦虚的提到,本人对祖国没做什么贡献,只是有一颗爱国的心,从不提及自己的丰功伟绩,就像书的首页,这样介绍陈嘉庚的:陈嘉庚,爱国华侨。之后不再更多身份的描述。
我想,这大概是陈嘉庚先生对自己最自豪的地方。对实业的拼搏,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革命事业的支持,都离不开他那颗永远火热的赤子之心。哪怕是只有2000银元,他也不忘建一间私塾;哪怕已然家财万贯,他仍坚持一天“二元”的消费支出;哪怕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一度找不到中国希望的曙光,他依旧没有放弃劝说蒋介石改革弊政;哪怕是在外国势力的胁迫下,他仍不忘初心,卖楼卖厂来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办学。正如他自己在书中第一张自画像下所题的字:“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
其实,陈嘉庚先生不仅仅是造校办学,他提出了明确的办学宗旨:“传承中华文脉,恢复本国尊严”。他曾呼吁“吾国国运危如累卵,存亡未可预卜。然吾民族赖以维系不堕者,统一之文化耳”;“祖国当局,无论走哪条路,亦须保留我国文化,乃能维持民族精神”,才乃“救国保种之道”。在新加坡,陈嘉庚先生看到华侨中的富豪子女,以接收“大英文化”而自傲,自认为是“大英国臣民”,对祖国感情淡薄。对此,陈嘉庚先生十分痛心;“数典忘祖,教育上之需要更迫切于祖国也”。他认为,华侨的教育,关系国家兴亡,侨胞若缺乏祖国文化熏陶,数十年后并将同化于外人,那么祖国的文化将流失,华侨的资产,也终将成为外邦国富。于是,他极力推动“华文教育”,强调:“世界任其如何变动,我国固有之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此理甚明也。”
陈嘉庚先生的理念在当今的时代尤为重要,西文国学皆重要,学西学,留学海外,然目的在国学,归结在国学。就像陈嘉庚先生在《南洋商报》第一期里写的:“盖国可灭,然中国固有之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陈嘉庚先生毕生的追求,也应是当代学者求学之根本,亦应是立人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