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明朝内阁宰辅少说也有上百,但徐光启绝对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
他贵为宰相,却毕生致力于科研,一生为土地守候,他身为儒家学者,却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科学、儒学和宗教,在他身上奇异地融合了。学者们专门发明了“儒家天主教徒”这个词来描述徐光启以及那些和他相似的先驱们。
◆ ◆ ◆ ◆
今日人物丨徐光启
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
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上海徐汇区因他而得名,余秋雨认为他是“上海文明的肇始者”;学者们认为徐光启“是一位开中西交流风气之先的人”,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也是“西学中用第一人”。
徐光启一生勤奋好学,所从事的研究范围很广,在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尤其精晓农学,在 技术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在天文方面,徐光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在数学方面徐光启论述了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以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出了“不用只用,众用之基”的数学思想,倡导“由数达理”的逻辑思维方式,并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
在农业方面,徐光启曾在上海和天津建立农业试验田,亲自进行了多项农业试验,推广甘薯种植,完成了《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又名《北耕录》)、《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等等著作,提出了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重视备荒、救荒等农业思想,总结了蝗灾出现规律及救灾方法等。
徐光启认为农业为富国之本,正兵为强国之本。后金政权建立之后,明军在交战中损失惨重,徐光启认为 “用兵之要,全在选练”,非常重视火炮等器械的制造,建议组建“炮兵”。“求真才以备急用,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战守,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造都城万年台(即用来防守城墙的炮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是他为解决明末 危机的建议。他曾两次练兵,但是因为军饷、器械、兵员等诸多现实问题以及“孔有德兵变,孙元化被俘”事件,让徐光启的练兵救国计划皆化为泡影。
徐光启官声也极好,为官清廉。《明史》中就曾说“盖棺之日,囊无余赀”,明朝晚期文学家张溥赞他“古来执政大臣,廉仁博雅,鲜公之比”。
除了科学家、政治家,天主教徒也是徐光启非常重要的标签。他曾在“南京教案”时,给皇帝上书《辩学章疏》,以身家性命为传教士担保。天主教视他为“圣教三柱石之一”,是“明末中国天主教”“当之无愧的教会领袖”,是“教友楷模”。然徐光启的天主教徒身份曾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忌讳,总是被指责或者被刻意地忽略,徐光启的恩师焦告就曾指责他追随了一个“外来的信条”。明清更替时,官修的《明史》也回避了他的教徒身份。直到民国时期,徐光启逝世300周年之际,民国政府前所未有地整理了徐光启的宗教著作,其传记也增加了与天主教有关的内容。2007年,上海徐汇区文化局借《几何原本》翻译(欧几里得著,徐光启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前6卷)出版4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借学者的嘴巴,公开承认徐光启是一位天主教徒。”而现在,徐光启的宗教背景已经是学者们坦然承认的事实。
与其他天主教徒不同的是,徐光启始终是在儒学的框架内接受“天学”的。他试图借助他认可的天主教道德规范体系,弥补儒家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
这大概是学者称徐光启为“儒家天主教徒”的来由吧。
今日人物丨徐光启
知识不分国界 翻译见证友谊
徐光启与利玛窦共译《几何原本》
提起徐光启,很多人只知道他的《农政全书》,其实他远远不止农学家一个身份,随便翻出一本几何书,就能看到处处有他的影子,“点、线、面、体”、“直角”、“锐角”、“钝角”、“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外切”等名词,都是他翻译的,甚至将Geometry这门学科翻译成“几何”的也是他。
徐光启二十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但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遂。他多次参加乡试,未曾中举,迫于家境,以教书为生,直到四十二岁才中进士,开始仕途。
在进入官场、考取功名之前的那段时间,徐光启奔走各地,以教书为生。1593年,徐光启赴广东韶州任教时,认识了天主教耶稣会士主持韶州城西教堂的郭居静,并开始对传教士和西方科学产生了好感。而后,徐光启见到了耶稣会士利玛窦制作并印行的《山海舆地全图》,知道了利玛窦其人,也知道了这幅图后面有着一个与华夏文明不同的文明系统。
1600年,徐光启去往北京参加会试,途经南京时,拜访了利玛窦。二人交流了很多关于东西方文化、科学方面的内容,徐光启称利玛窦是“海内博物通达君子”。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而此时,利玛窦也来到了北京,向明神宗献礼,得以在宣武门外购买一处居所,并在其中建立了一个小教堂。徐光启就在公务之余,常常拜会利玛窦。
一日,徐光启与利玛窦谈及格物和几何学。在欧洲经过严格的科学学习和训练的利玛窦提到欧几里得写过一本《欧几里得的“原理”》,非常精要,他在韶州的时候,曾与瞿太素合作翻译了第一卷,后来因为翻译这本书太困难了,没有坚持下来。徐光启认为这本书能补中国数学的不足,决心迎难而上,翻译这本书。利玛窦感于徐光启的决心,答应勉力一试。接下来,徐光启每天下午都到利玛窦的寓所,学习和翻译这本书。利玛窦口传,徐光启以笔记录,并反复辗转,力求合乎原作之意,以中文反复订正,三易其稿,次年春天,翻译完了前六卷。徐光启为这本书定下中文名——《几何原本》。《欧几里得的“原理”》一共有十五卷,前六卷为今天的几何,后九卷为数论和其他。徐光启本想一直翻译完全书,但利玛窦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停止了翻译。1607年春,《几何原本》付刻。
学者认为拉丁文和意大利文的geometria现在被翻译成“几何”,也是受到《几何原本》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几何”是geometria前geo的音译,其实这是误解,因为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中的几何其实是广义上的数学,它包括“四大支流”并“析百家”,“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只用也”,现代的“几何”仅是其中一个分支。
之后,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测量法义》,介绍了西方的测量方法的同时,详细叙述了数理基础。
在徐光启和利玛窦准备进行更多西方科学著作翻译的时候,徐光启的父亲逝世了。徐光启回籍守制,居丧三年。
徐光启服丧归京后,见到的却是利玛窦的葬礼和车公庄的利氏孤坟。
然而这并没有结束他们之间的跨越国籍跨越文化的友谊。
利玛窦的教友们继续与徐光启合作,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与宗教;而在利玛窦心心念念的中国天主教遭受危机时,徐光启也挺身而出,保护着那些明末在中国传教却对中国保持着友好和敬意的传教士们。
《徐光启全集 四 几何原本》
片段赏析
第十一界
凡角大于直角,为钝角。
如甲乙丙角与甲乙丁角不等,而甲乙丙大于甲乙丁,则甲乙丙为钝角。
1
第十二界
凡角小于直角,为锐角。
如前图甲乙丁是。
2
第十三论
两直线止能于一点相遇。
3
第二十题
凡三角形之两边并之,必大于一边。
4
《徐光启全集 增补徐光启年谱》
片段赏析
公元一六〇六年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四十五岁
此顷,在翰林馆,愈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志’习天文、兵法、‘农事’、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1
秋,与利玛窦谈及格物及几何学事。利氏因述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之精,“且陈翻译之难及向来中辍状”。公慨然曰:“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今此一家已失传,为其学者皆暗中摸索耳。既遇此书,又遇子不骄不吝,欲相指授,岂可畏劳玩日,当吾世而失之。
2
此顷,所与质疑辨难者,有杨廷筠、李之藻、叶向高、冯应京、曹于汴等人,有相与从利玛窦游,“时及于理数。其言道言理,既皆返本跖实。……而象数之学,亦皆溯源承流,根附叶著。上穷九天,旁该万事”。
3
本年,为祭拜、研读和翻译等原因,徐光启利玛窦接触十分频繁,常常滞留在宣武门教堂,乐而忘返。
有一次在教堂,忽蒙廷召,竟然坚持做完全部礼仪,耽误了陛见,辛获万历皇帝的宽容。
4
今日荐书丨《徐光启全集》
馆藏代码
Z424.8 ZL2
馆藏地
屏峰综阅室 (屏峰主书库四层)
徐光启是不幸的,科举的不顺,家事的艰难,无法让他安心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只能四处奔走,谋划生计。
徐光启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郭居敬、利玛窦、熊三立这些对中国友好且懂得尊重中国的科学和文化的天主教徒,得以接触到西方的科学知识,用来补充自己以及中国科学体系上的不足。无怪乎利玛窦说徐光启科举不顺是“上帝的恩赐”。
然而,徐光启能把握这份幸运的是因为他拥有“善疑”的批判精神,是因为他坚持孜孜求学注重实用的治学态度,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治国安民、富国强兵的初心。这些,让他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断寻找着挽救祖国危机的方法,不断学习中国固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让他得以不盲从儒家的学说,理智地面对外来的教义,得以充分了解西方的科学知识以及天主教的思想体系,用天主教的思想“补儒易佛”,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用西方科学知识和研究思想补充中国科学和研究的不足,得以成为西学东渐第一人;让他位高权重之时,保持着自己的品行和节操,不为自己谋私利,始终清廉如一。
可惜的是,徐光启富民强国的政治抱负最终未曾实现;他的科学思想和研究理念也随着他的离世沉寂下来,没有带来中国科学的革命。然而,他为中国近代科学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却永垂史册,他那种不论境遇不忘初心的品质也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
参考文献
[1] 朱维铮,李天纲主编.徐光启全集 第10卷 增补徐光启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朱维铮,李天纲主编.徐光启全集 第4卷 几何原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陈卫平,李春勇. 徐光启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孙尚扬. 利玛窦与徐光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5] 百度百科.徐光启[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徐光启/147131?fr=Aladdin(2006-04-21)[2020-03-13].
馆员碎碎念
2020伊始,我们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为大家推荐相关书籍。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书籍推荐,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您的意见将会成为其他读者的阅读指引,也将被纳入图书馆采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