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丨焦裕禄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 ◆ ◆ ◆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焦裕禄于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正式参加了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后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1962年6 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1962年兰考“三害”肆虐,灾荒压头,人口外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封地委想到了不怕苦,能打硬仗的焦裕禄,他临危受命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组织上明确告诉他:兰考是全区最苦、最穷、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做好接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面对兰考的三个“最”,焦裕禄没有半点犹豫,他坚定地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委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1966年2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月7日,长篇通讯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发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第一次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高潮。
焦裕禄成为了未来所有为官参政者学习的优秀楷模,焦裕禄精神感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焦裕禄精神成为了党员干部的最基本的道德坚守。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1990年7月15日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深深表达了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 ◆ ◆ ◆
今日荐书丨《我的父亲焦裕禄》
馆藏号
K827=72 ZJ4
馆藏地
朝晖中文书库
屏峰中文书库
《我的父亲焦裕禄》由焦裕禄女儿焦守云所著,是目前为止其子女写的一部关于焦裕禄的著作。
全书以女儿的视角回望父亲的一生:被日军抓走挖煤,被土匪骗去,被汉奸胁迫,被逼远走他乡逃荒要饭;支前运粮、智斗土匪;从“泥腿子”到操作现代化机器的工人和厂领导;带领人民除“三害”;面对上级准备拆分兰考的动议,力保兰考县制的完整,等等。资料来源于焦裕禄的档案材料、亲笔自传和家人、同事、群众的回忆。书中,焦裕禄不仅是优秀的县委书记、人民的好公仆,也是从旧社会走出来的贫困山村青年、多才多艺勤奋好学的国企员工,更是一个热爱生活、严肃而可亲可敬的父亲。
馆员感悟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焦裕禄精神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论身在哪个岗位,都要铭记亲民爱民的初心;面对困难,我们不畏惧、不胆怯,我们迎难而上;解决问题讲究科学方法,一步一个脚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