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学,很多人认为它是近现代的产物,其实不管是“大学”之名,还是高等教育本身,中国都早已有之。“成均”、“辟雍”之名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过陌生,但是“稷下学宫”、“太学”、“国子监”却是很多人都听闻过的。特别是“稷下学宫”,“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学生自由求学,老师自由招生讲学,兼容百家之学,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
_
01
从“成均”到现代大学
今日主题
_ 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相传远古尧舜时就有了学校,其名为“成均”。《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孔颖达:“尧己上当代学亦各有名,无文可知。但五帝总名成均,当代则各有名称。”后人则用“成均”泛指官设的最高学府。夏、商、周时期,学校开始分为大学、小学。
夏朝在王都设序,在地方设校。《礼记•王制》中载“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商朝时,除了“校”和“序”,还有“学”、“瞽宗”和“庠”。《礼记•王制》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礼记•明堂位》中说“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瞽宗”为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高级机构,相当于现代的专科学校。西周时期,学校有位于京城由中央政府办理的“国学”和位于地方由地方政府办理的“乡学”两种,而国学有小学和大学两级。
西周所设大学有 “辟雍”、“泮宫”,《礼记•王制》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其中“辟雍”地位最高,教授内容为“六艺”(六艺通常指礼、乐、射、御、书、数),有学者称“辟雍”教授的“六艺”囊括了奴隶社会的全部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机构,“天之失宫,学在四夷”,私学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儒家、法家、墨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其中以儒家规模最大。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中国创办最早、历史最长的实行自由讲学、自主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也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
汉代是中央政府明令设置高等教育机制的创始时期。汉代中央官学中最重要的是“太学”。太学其本意为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是封建社会官办的正规大学。除此之外,灵帝在洛阳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学院——鸿都门学。唐代中央设“六学二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由国子监管理。并在太医署、司天台、太仆寺、太卜署等部门下设医学、天文历算、兽医、卜等专科学校,初步形成了“经学、实科、职业三大教育系统”,周边各国慕大唐文化,纷纷派遣子弟入唐留学,当时的留学生甚至可以参加专门的宾贡科目考试,甚至入朝为官。
宋代,太学是主要高等教育场所,其教育规章制度完善并制度化,对其他教育有示范和引导作用。书院是另外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提出了书院的教育目的,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书院学规。元朝的官、私学制度与唐宋基本相同。
明朝时期,国子监以及地方官学发达,而由于统治者认为书院讲学对巩固封建统治不利,四毁书院,导致明朝书院沉寂。中央官学也仅剩国子监。
清朝时期,设立了专门为满族及宗室子弟服务的八旗官学、宗学、觉罗学等学校,重视清(满)文字学习及骑射技能训练,但对书院则采取禁学态度,把各地书院纳入省立,进行严格思想控制。清朝中后期,书院在严格监控下积极发展,数量虽然达到2000多所,但基本上沦为科举预备场所,丧失了高等教育的职能。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并非由传统教育的内部需求直接自然演变而来,而是在外力的压迫下强行生成的,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
我国近现代大学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维新运动”。
洋务运动时,一些有志之士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了大批外国语学堂、 学堂和专业技术学堂。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1895年,由洋务派领军人物盛宣怀创办了“北洋公学”(天津大学前身)和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也都是洋务运动的成果。而“维新运动”创建的主要有”京师大学堂及其师范馆”(今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公学、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形。
中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步入规范化,并出现了大批世界著名学府,如由北洋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陆续创建和发展的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大学的前身)、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西北大学,由著名民主爱国人士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约翰大学(今复旦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等。
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 、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总数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1992年起,由于苏联解体及国人教育观念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由原先的苏联模式向欧美模式(主要是美国模式)转变。各类专业院校又开始与综合性院校合并成新的综合性大学。1998年,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自1952年院系大调整以来最为重大的事件,即由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合并为新“浙江大学”引发的“院校合并大潮”风行中国,“新北京大学”、“新武汉大学”、“新吉林大学”、“新山东大学”、“新四川大学”、“新中山大学”、“新西安交通大学”、“新同济大学”、“新东南大学”等一批新综合性大学相继出现,“求大”、“求全”一时之间几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题,倍受国内外瞩目。
-
02
中国高等教育书籍
今日荐书
_
馆藏代码G649.29 ZP1馆藏地屏峰书库二、三层
馆藏代码G649.2 ZZ19馆藏地屏峰书库二、三层
_
03
文段赏析
话语分析
与中国高等教育变迁
_ “在《周礼》、《礼记》中,均有“成均”或“成均之法”的记载。不过,这些均为后人的追记。邓玄注引汉儒董仲舒之语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夏、商、周时期,学校开始区分为大学、小学。庠、序、辟雍、泮宫、瞽宗等就是当时大学读的名称。“五帝三代时期,在大学朝夕授业的只有大小乐正。这正是学皆始于乐的‘掌成均之法’的系统。所以将五帝三代的学校之制,尤其是大学之制,名为成均系统,是恰当的。”两周的大学中,辟雍地位最高,对后世的大学教育影响也最大,其教授的科目“六艺”囊括了奴隶社会的全部文明,设官专守。王宫之外,既没有文化典籍,也没有礼器和乐器。教师由文武官员兼任,官师不分,高等教育尚未成体制。当时,高等教育的创立与发展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这种学在官府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官吏,旨在强化政治、伦理、修身养性的人伦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理想,带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性质,以发扬人性为起点,以建立稳定和谐的天下为归宿。这一理想,使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这种强烈的人文色彩的推动下,中国古代大学与西方大学的“求知”、“求真”不同,更注重追求“德”的培养,即追求最高程度的“善”。”
_
04
大学之思
今日感悟
_ 大学,很多人称之为象牙塔,以为它是“与世隔绝的梦幻之地”,然而,不管是中国古代各种标着大学,或者没有标明为大学的各种高等教育机构,还是近现代模仿“泰西”、“日本”、“苏联”、“欧美”建立的各种大学,它们的成立、改制都是时代的产物,都镂刻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印记,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和途经影响着各自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张灵芝著.话语分析与中国高等教育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百度百科.稷下学宫【EB/OL】.【2020-04-2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8%B7%E4%B8%8B%E5%AD%A6%E5%AE%AB/1508021?fr=aladdin
[3]聚焦中国百年著名高校——高等教育变迁与启示【EB/OL】. 【2020-04-27】.
https://www.chsi.com.cn/z/bnmx/
[4]百度百科.成均[EB/OL]. (2007-08-05) 【2020-04-2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8%90%E5%9D%87/5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