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到处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风土人情,有几百万字的游记留给后人。经后人将其存世部分整理成书,成为中国古典地貌学、也是世界溶洞学的名著——《徐霞客游记》。
今日人物丨徐霞客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他以霞客自居,其故里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北四十里的南旸岐,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 ◆ ◆ ◆
今日故事 | 大丈夫走遍天下
当徐霞客读到《晋书·陶渊明》时,立下誓言:“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限于一地终老此生?”从1608年开始,22岁的他徒步跋涉,历经30余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走过荒凉的穷乡僻壤,到过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冒着生命危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留下60余万字游记资料经由后人整理成书。
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贝爷和徐霞客谁的生存技能更强?”底下的回答各异,但有一个回答让人印象深刻。知乎网友说:“一时来看,贝爷胜,一世来看,霞客赢。徐霞客的出游的确不是简简单单的游玩,而是彻彻底底的探险。他饱览了各种人间胜迹,也遭遇了大小不同的险境。
“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徐霞客幼时拜读的地理、游记等书对他产生深远影响,来到雁荡山的初衷也是为了寻找古书中记载的雁荡山巅的雁湖。雁荡山以奇特险峻、瑰丽多姿的山岳风景而著名,就连当地向导都望山生畏,向徐霞客指了方向后就止步不前了。徐霞客孤身一人翻越一座又一座险峻的高峰,往上都是陡峭的山势,而脚下全是千丈深渊。发现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就将布带系在岩石上,悬空而下。结果布带不幸被岩石勒断,险些掉入深渊,还好他反应机敏,及时抓住了突出的岩石,捡回了一条小命。最后,他证实了雁荡山顶并无大湖。诸如此类的危险在徐霞客的游行中不计其数。
登顶嵩山万岁峰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就是从嵩山西壁攀援而下。他抓着野藤沿着山壁滑落,速度越来越快,到了谷底后发现自己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了,身上的衣服也都擦破了。可是就在此时,徐霞客看到了霞光穿缝而入,光下的树木、石壁、瀑布呈现出一片玄幻绚丽的迷人景色,他立刻欢呼雀跃,“好一个人间仙境”,完全忘记了刚才的惊险和手上的疼痛。而这个地方,就是如今嵩山的奇景西沟。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先后游历过两次黄山,分别在1616年和1618年。他最早发现并记录了光明顶、鳌鱼背等处是黄山最高处的古夷平地,考证出黄山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登顶天都峰,徐霞客感觉“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等爬上莲花峰顶,果真发现“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所以他得出结论: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这个发现至今让测绘专家连连称奇,因为通过现代化技术测定后,果然发现莲花峰比天都峰高了54米,但是通过目测就能知道两者的海拔差距非一般人能做到,毕竟两座山峰之间隔了1100米。
徐霞客游历路线图
今日荐书
《徐霞客游记》
馆藏代码
K928.9 ZX2b
馆藏地
屏峰综阅室 (屏峰主书库四层)
《徐霞客在浙江》
馆藏代码
K825.8=48 ZT1
馆藏地
朝晖中文书库 (朝晖主书库一、二、三层)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徐霞客评传》
馆藏代码
K825.89=48 ZZ1
馆藏地
屏峰综阅室 (屏峰主书库四层)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馆员随笔
《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1774年;而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1858年,他们都晚于徐霞客。对热带岩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国旅行家容格·胡恩对爪洼“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论地层》(1763)论述了石钟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当代人的说走就走,可能带回来的只是朋友圈的晒照和短暂的愉悦;徐霞客的说走就走,走了30多年,带回了无比珍贵的地理文献资料。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游记》被学术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是中国旅游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徐霞客更与13世纪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分别被推尊为“东、西方游圣”。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5月19日“中国旅游日”的来源,其实因为这一天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足以见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曾盛赞徐霞客及其游记,“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他还表示,“我很想学徐霞客。”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指出:《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