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由于资源缺乏等原因,战乱频发。生逢乱世,朝代更迭,每一个朝代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性,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那么几个时势造就的英雄、名将。
我们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位北宋名将,说到北宋名将,最有名的当属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杨老令公杨继业(又名杨业),是杨家将最早的统帅,他原是北汉的大将。北汉被宋朝平定以后,他就做了北宋的将军。他就是杨家将故事中最主要的真实人物。
我们今天看到的杨家将故事中杨令公撞碑身亡、佘太君百岁出征、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四郎探母、五郎出家、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还有大奸臣潘仁美,这都是经过作者各种艺术再创作,不断被塑造、被丰富之后的作品。那史书中记载的“杨家将”,是什么样呢?
北汉建立后,杨业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宋太宗灭亡北汉后,素闻其名,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称“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历史学家蔡东藩评价“杨业骁将也,久历行阵,匪惟勇号无敌,即料事度势,亦有先见之明”。
北宋宰相苏颂《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诗云:“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
《宋史》有“杨业传”,记录了杨继业(单名业,以下称“杨业”)的一生。
◆ ◆ ◆ ◆
今日人物 | 杨业
(约932~986年6月18日)
杨业,北宋初期名将,字重贵,常称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纵观杨业一生,可以用四部曲来概括。
年少成名
杨业性格豪爽,善于骑射,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的优秀了。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满载而归。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不仅如此,他还精通兵法与战术,骁勇善战,威名震慑四方。
事业有成
20岁时,杨业在北汉(五代时期西北军阀)皇帝刘崇身边担任保卫指挥使,因矫健善战,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因他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979年,宋太宗平定北汉,杨业归宋,此时,他的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宋太宗早就知道杨业的声名,让他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宋军凯旋回朝后,杨业又被加授郑州刺史一职,后升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对辽作战
986年,宋军开始对辽大举征伐,任用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潘美的副手。
大军从河北、山西分东、西、中三路出兵攻辽,约定最后会师幽州。战事最初相当顺利,中路和西路军连战告捷,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军,不到两个月就收复了云州(山西大同)、应州(山西应县)、寰州(山西朔县东北马邑镇)和朔州(山西朔县)。就在此时,宋太宗要求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持重缓行,不可贪功冒进。但是,东路军的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商定好的战略部署抛到脑后,他们在涿州被辽军将领耶律休哥断绝粮道,退兵再败,一路退归到了雄州。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宋太宗下令全线撤退。其中,西路军退守雁门关以南的代州,掩护四州官民内迁。辽国的萧太后统领十万大军进行反扑,重新夺回了寰州。
杨业之死
在当时的形势下,杨业主张不与辽军硬拼,而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进行周旋,力保官民安全南撤。但是,监军王侁对杨业的计划不以为然,他认为,宋军完全可以北上直击。他还讥讽杨业,平日自诩“无敌”,碰上敌兵,却不敢正面迎战,难道“有他志”?
北宋监军,职位虽然并不比杨业高,但他们是皇帝的代言人,地位非同一般。杨业本是北汉降将,与辽国有着30年的盟友关系。就他的身份而言,必然急于证明“有他志”纯属乌有。
在急于证明自身的冲动中,杨业出战了。出兵前,他对潘美说,这一战必定失败。但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他,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请潘美与王侁在此埋伏步兵和弓箭手,等他战败退至此处,伏兵可以左右夹击敌军,实施救援。
陈家谷口的阵式按照部署列好,杨业与杨延玉父子率军正面迎击辽军。一场激烈的厮杀,从中午延续到黄昏,王侁以为辽军已败走,想与杨业争功,便率军离开陈家谷口。杨业退到谷口,不见救兵,同时,他因战马受重伤,无法前进,被辽军俘虏。这一战中,杨延玉战死。
杨业被俘后,坚贞不屈,在敌营绝食3天,于986年6月18日壮烈殉国。
一部杨家将,几代王朝事。忠烈英雄,杨门女将,潘杨恩怨,天波府风波……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人们的愿望、想象与演义?让我们走进图书馆,走进历史,厘清这段千年的故事传说。
今日荐书|《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馆藏代码
K820.441 ZZ1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屏峰综阅室(屏峰主书库四层)
本书讲述了北宋时期,杨业及其子孙三代捐躯于抗辽一线的传奇故事。他们的故事在民间不断传扬,历经宋、元、明、清,“杨家将”与时俱进地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和色彩。本书史料翔实,甄别严谨。虽然杨四郎、八贤王、杨门女将等人物在历史上查无此人,但却是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被移花接木的结果。在小说和传说的想象背后,隐含了许多历史的影像与细节。
从这个切面,还可以了解北宋文臣与武将的关系、北宋宫廷事变、朱元璋与朱棣的冷酷肃杀;可以从中了解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狄青、欧阳修、申佑、朱熹等历史人物。
《杨家将故事考论》
馆藏代码
I207.419 ZC22
馆藏地
朝晖中文书库(朝晖主书库一、二、三层)
屏峰中文书库(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作者陈小林重点考证明代两部杨家将小说——《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的版本和成书问题。同时,以杨家将小说为代表的杨家将故事与三国、隋唐、五代、狄青、水浒、岳飞、神魔等故事的关联,以及杨家将故事的后世影响和传播,通过考察这些问题,希望能把杨家将故事的演化情形,以及杨家将故事和其他故事相互影响的实际情况描述清楚,揭示杨家将故事演变、杨家将小说成书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充分说明世代累积型小说成书过程的复杂性。
而在历史演义小说(包括杨家将小说)的形成和演进问题上,该书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指出平话和词话是不同的文学系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过程和演进轨迹是由史学和文学这两个传统,以及文学传统之下的平话和词话这两个系统合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