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人间识草木

浏览次数:546

今日人物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撰写的中国药学著作,共五十二卷,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典医学集大成者。

从医之路与《本草纲目》

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李时珍诞生于湖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一个世医家庭。这里景象繁华医药发达。李时珍家住蕲州东瓦屑坝。父名言文,字子郁,号月池,是当地名医。李氏家族在蕲州世代行医,子承父业。李时珍年幼时一直体弱多病,“幼多赢疾,质成钝椎”,正是指此时。

明嘉靖十年(1531年),他“长耽典籍,若啖蔗饴”,轻松考中秀才,即“补诸生”。次年,由于他嗜食胡椒子,年年引起目疾,逐渐觉察到嗜食的坏处。在戒食后,目疾不再发作。他后来在《本草纲目》中写到:“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从此李时珍“好读医书”,深感医药之妙。



《本草纲目》草药图谱


此后,李时珍分别于17、20、23岁时,三次赴武昌(今湖北武汉市)参加乡试未中,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就此放弃科举,阅读多种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钻研医药学,选择医生这一职业。经过数年行医和学习,李时珍博洽经史,学识渊博,把深厚的儒学素养与医药理论有机结合,加之其父李言闻的悉心传授,其医术大长,治病救疾得心应手。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在行医过程中,他发现《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蜀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正类本草》和《本草衍义》等前代药物学专著中的一些记载并不完全可信;同时,在这些书籍刊行之后又发现了许多新药物。鉴于这种情况,李时珍决心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进行一次整理、增补和修订。他从那年起便开始查阅和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考察和研究药物,集中全力纂辑《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草药图谱


到了明穆宗隆庆元年,此时是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最为紧张的时期,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并且进行科学整理,“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

明隆庆六年(1572年),著成《奇经八脉考》,这是一部关于经络学说和气功理论方面的一部著作。到了明万历六年(1578年),“始于嘉靖壬子,终于万历戊寅”并经过三次大规模修改后,《本草纲目》写定。“稿凡三易,分为五十二卷,列为一十六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方八干一百六十。”

明万历十八年,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做序。“纪称:望龙光知古剑,砚宝气辩明珠。”又云:“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也在这一年,金陵书商胡成龙先生承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稿,开始刊刻《本草纲目》。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写成《遗表》后逝世,葬于蕲州东门外的雨湖之滨竹林湖畔。

李时珍逝世三年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在金陵南京刊印成功,由胡成龙先生刊行。李建元进献《本草纲目》及《遗表》。



《本草纲目》草药图谱


《本草纲目》是16世纪的药物学巨著,同时也是多学科的综合性著作。李时珍自嘉靖壬子年开始编撰,至万历戊寅年撰成该书,其间达27年之久。《本草纲目》在编写过程中,稿子曾经做过三次彻底的修改,每次修改,差不多都是推翻重写。这部书主要材料来源是古代文献、当时著作和著者实地采访所得及家传笔录,李时珍经过仔细推销、考证、正误、补充、删节、修饰等步骤,把其一生所寓目的书籍和所阅历的经验,浓缩成将近200万字的一部大书。

这部大书一共52卷,记载和叙述1892种药物,其中有375种是李时珍第一次引进和加入的,全书分为16部,这十六部分别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前四部是金水火土,第五至第九部都是植物药,第十一至十六部都是动物药,第十部服器部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各种药物,每部又分为若干类,例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毒草、 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11类;木部分为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其他如矿物和动物性药物也一样分成许多类,所以全书16部,一共有60类之多。



《本草纲目》草药图谱


片段赏析
“医者贵在格物”

中国古代哲学的实践观主要表现在“知”“行”之辩。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种理论,源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医者贵在格物”(《本草纲目·卷十四·芎䓖》)。关于本草学的研究,他认为:“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本草纲目·凡例》)他的所谓“格物”,是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药物性能。

李时珍说:“予亦恒欲试之,因循未暇耳,苏、黄器重友,想不虚言。”(《本草纲目·卷四十一·萤火》)他因为没有亲自验证萤火是否能辟邪气而深谙惋惜,便是这种强烈的实践观的体现。由于他坚持“格物”这一观点,所以才有他对许多事物的客观论述被其后的科学所证实。换言之,因为他立足于实践,故其在主观认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卓识。

李时珍对气为万物本源的认识

先秦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如《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管子·内业》也说:“化不易气。”《黄帝内经》谓“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素问·天际元大论》),说明宇宙开始于一种元气,万物由此资生。李时珍研究本草,从无生命的水、火、金、石,到有生命的花、虫、草、兽,包括自然界千差万别之物。那么,他们是如何产生的呢?为解决这一首要问题,他承袭气为万物本源的观点,对此作了具体的阐释。他举例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本草纲目·卷五·雨》),水由气化而生。“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本草纲目·卷六·阳火、阴火》),火是气燃烧产生的,无“形质”可以琢磨。“石者,气之核”(《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部》),石是气凝结而成的。“木乃植物……肇由气化,爰受形质”(《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木部》),由气化生各种植物。至于高级生物的人类,亦以气为本质。李时珍说:“太初之时,天地絪緼,一气生人。”(《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人傀》)气能生化万物,说明气的物质性,这是古代哲学的抽象认识。为了研究这一哲理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价值,还必须对具体物质做深入的探讨。



《本草纲目》的逻辑思维方法讨论

《本草纲目》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与李时珍运用古代唯物辩证法思想相关,而且还与他使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密切相关。研究《本草纲目》的逻辑思维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李时珍是如何借助思维规律来反映药物世界,揭示本草的规律,创立本草学理论的。这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他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包括:

一、明确本草学的概念。

二、“会意从类”的类比法。

三、“析族区类”的归纳法。

四、“绎思”推理的演绎法。

五、以“用”正“体”的论证法。


从《本草纲目》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内容来看,它运用了《庄子》《荀子》等古代唯物主义知识论的逻辑思想。如墨者的“援”,属一种类比法;“推”属归纳法;“效”属演绎法(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308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等等。这些逻辑思维方法在李时珍的中医药学研究过程中被广泛采用。


论菊

时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


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骚人餐其落英。费长房言九日饮菊,可以辟不祥。《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荆州记》言胡广久病风羸,饮菊潭水多寿。菊之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钟会菊有五美赞云: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


《西京杂记》言: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本草纲目·卷15·菊》


今日荐书

《李时珍学术论丛》
馆藏代码
K826.2=48 ZZ5 

馆藏地

屏峰书库三层


《李时珍大传》
馆藏代码
K826.2=48 ZW1 

馆藏地

屏峰书库三层

《本草纲目》是16世纪的药物学巨著,同时也是多学科的综合性著作。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故西方人称其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即使穷毕生精力也难全面弄清弄懂。今书市有多种《本草纲目》之节选版本,或仅选药物三五百种简述之,观此则原书之精华尽失矣!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注:“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周易本义》)即谓道为无形之理,器为有形之物。我将李时珍的学术思想谓之“道”,将其所搜罗的药方及验案称呼为“器”。故分别著有二书,一是《李时珍学术论丛》,二是《本草纲目良方验案类编衍义》。”
 ——《李时珍学术论丛》作者自序

参考文献
[1] 朱祥麟.《李时珍学术论丛》[M]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8.
[2] 王剑.《李时珍大传》[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
[3] 百度百科.李时珍 [EB/OL].(2006-4-21) [2020-05-3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6%97%B6%E7%8F%8D/80855?fr=aladdin
[4] 秋季如何喝菊花茶 [EB/OL].(2014-6-26) [2020-05-31].

http://www.qbaobei.com/ysjk/yscs/ysda/20140514_302583.html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