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电台

漫读电台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浏览次数:143

古往今来,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一直是人类对对外空神秘探索的必经之地。1969年7月21日,人类首次登月。1971年7月31日,“阿波罗15”号宇航员进行了人类首次驾驶月球车行驶。2016年7月31日晚,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超额完成任务,正式宣布退休。月球的神秘面纱在人类的探索之中一点又一点地被揭开,但月球的神秘幻想依旧在人类心中。今天,又是一个7月31日,想跟大家一起去看看与探索宇宙相关的书籍,一起走进刘慈欣的科幻世界。


今日作者丨刘慈欣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阳市罗山,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阳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刘慈欣的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获得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获得《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获得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获得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2017年6月25日,凭借《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2018年11月8日,获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今日故事丨刘欣慈和月亮


刘慈欣曾在接受浙江在线的专访时说:眼光悠远,目标现实,人于地上踏实劳作,但又何妨仰望星空。“如果你看了我的小说,在下夜班的路上,看了星空几秒钟,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围绕月球展开的很少。他曾构思过写一部关于月亮的长篇小说——《月夜》:“我们生活在以能源为动力的繁荣时代,也生活在能源会被竭尽的威胁之中。这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逼迫人类寻找各种方法,避免最终的毁灭。后来科学家在月球表面铺满太阳能电池板,然后用微波输送到地球,解决能源危机。”在刘慈欣构思的这篇文章里,未来人们很难在城市看到月光,因为月亮不会像今天这么亮,而越来越璀璨的灯光也会盖住它。中秋节人们要赏月,城市必须关闭灯光。

然而最终,《月夜》还是以短篇的形式发表于《生活》杂志。“因为月球有个特点,离地球最近,没有大气层,一切都暴露着,它没有太多 ,从神秘感上说,写地球都比写月球强。这种状况下,科学对月球的探索,比科幻更有意思。”刘慈欣说。

片段赏析丨《月夜》
他第一次看到了城市中的月光。以前从没感觉到月光照进城市,璀璨的灯光盖住了它。今天是中秋节,按照一个由网上发起的民间倡议,城市在今夜关掉了大部分景观灯和一部分路灯,以便市民赏月。从单身公寓的阳台上望出去,他发现人们想错了:只有月光没有灯光的城市全然不是他们预想的那种意境,没有月下田园的感觉,倒像一片被遗弃的废墟。但他仍很欣赏,他现在发现废墟带来的末日感其实是一种很美的感觉,意味着一切都已过去,所有负担都已卸下,只需躺在命运的怀抱中享受最后的宁静,他今天需要这样。

这时手机响了,对方是一个男音,核实了他的身份后说:“真不该在今天打扰你,这是你最黑暗的一天,这么多年了我还是记得的。” 这声音很奇怪,虽然清晰,但显得遥远而空灵,让他头脑中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寒风吹过一架被遗弃在旷野上的竖琴的琴弦。对方接着说:“这天应该是雯的婚礼,这么多年了我还是记得的,就是这一天,她请了你,可你没去。” “你哪位啊?” “这么多年我无数次想过这事儿,其实应该去,那样你现在心里舒服得多,可你……当然你还是去了,躲在远处看着穿婚纱的雯拉着他的手走进酒店,这确实是折磨自己的最好方式。”

“你是谁?”他吃惊地问,同时注意到了对方话中的一些奇怪之处:他三次重复“这么多年了”,其实婚礼就在今天上午。他首先想到这些话也许是指过去,但旋即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他知道,雯的婚礼日期是一星期前匆匆定下来的,之前这个世界上没人知道是今天。

那遥远的声音接着说:“你有个习惯,痛苦时就用左脚大拇趾死抠鞋底,刚才回家时你发现脚趾甲都被弄断了,不过你的脚趾甲现在确实很长,袜子都磨了个洞,好长时间没剪了,你已经心烦意乱好长时间了。”

“你到底是谁?!”他真正惊恐起来。

“我是你,从114年后给你打电话,我在2123年。从这时接入你们的移动网真的很不容易,时空界面损耗很大,如果通话质量不好,你说一下我们重新接入。”


他知道这不是开玩笑,他一开始就知道,那确实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声音。他紧握手机,呆呆地面对着月光下的楼群,似乎整座城市都凝固了,在听他们说话,他却一时什么也说不出来,对方耐心等待着,这时他听到了微弱的背景声。“我……怎么能活到那时?”他随口说道,仅仅是为了打破沉默。

“从你现在再过二十多年,基因疗法将出现,人的寿命将被延长到二百岁左右,我现在还算在中年,但感觉已经很老了。”

“你能把整件事情详细地说一下吗?”

“不能,即使简单介绍都不行,我必须保证你得到的未来的信息尽可能少,以避免你由此产生的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不恰当行为。”

“那你干嘛还要和我联系?”

“为了一个使命,一个我们将共同承担的使命。我活到这个岁数,可以告诉你一个生活的诀窍:只要你明白了在浩瀚的时空中,个人是如何的微不足道,就能对任何事情都放宽心了。我这次联系你不是要谈个人的事情的,所以你先放下个人的一切,面对这个使命吧。现在,你听到了什么?”

他又仔细倾听电话中的背景声,听到轻微的哗哗啦啦噼噼啪啪,他努力在想象中把声音还原成图像,看到无数怪异的花在黑暗中绽开,看到荒原上一座巨大的冰山在破裂,裂纹像一道道白色的闪电延伸到山体晶莹的深处……



今日感悟丨为什么我们要探索宇宙?


为什么我们要探索宇宙?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曾问,也都曾得到不同的答案。其中有个答案,让我尤为触动。
1970年,赞比亚修女Mary Jucunda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她给时任NASA(美国 局)Marshall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的Ernst Stuhlinger博士写了一封信。信中,Mary Jucunda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您怎么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Stuhlinger很快给Jucunda修女回了信,同时还附带了一张题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这张标志性的照片是阿波罗8号于1968年在环月球轨道上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他这封真挚的回信随后由NASA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发表。


亲爱的Mary Jucunda修女:

每天,我都会收到很多类似的来信,但您的这封信对我触动最深,因为它来自一颗慈悲的心灵。我会尽自己所能来回答您的问题。

而且,同我的很多朋友的看法一样,我认为此时此刻,我们就应该开始进行通往月球、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伟大探险。从长远来看,相对于那些要么只有年复一年的辩论和争吵,要么连妥协之后也迟迟无法落实的各种援助计划来说,我甚至觉得探索太空的工程更有助于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危机。


眼光长远的伯爵


在详细说明我们的太空项目如何帮助解决地面上的危机之前,我想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400年前,德国某小镇有一位伯爵。他是位心地善良的人,他将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捐给了镇上的穷人。这令人十分钦佩,因为中世纪穷人很多,而且经常爆发席卷全国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这个人的家中有一个小实验室,每天晚上,这个人都会专心研究问题。这个人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然后把研磨好的镜片装到镜筒里,用此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被这个前所未见的可以把东西放大观察的小发明迷住了。他邀请这个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为伯爵的门客,这个人以后投入了所有的时间研究这些光学器件。

然而,镇上的人得知伯爵在这个怪人和无用的玩意儿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抱怨道:“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他却为那个闲人和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后不为所动。“我会尽可能地接济大家”,他表示,但我会继续资助这个人和他的工作,我确信终有一天会得到回报。”

果然,这个人的工作(以及同时期其他人的努力)赢来了丰厚的回报: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传染性疾病。

伯爵为支持这项研究所花费的金钱,最终大大减轻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这个回报远远超过单纯将这些钱用来救济那些受瘟疫所害的人。


取消太空研究计划不能解决饥饿问题


我们目前面临类似的问题。美国总统的年度预算共有2000亿美元,这些钱将用于医疗、教育、福利及其他多项国内外工程。今年,预算中的1.6%将用于“阿波罗计划”和其他一些空间工程技术。为担负这些太空项目的支出,平均每个年收入1万美元的美国纳税人需支付约30美元给太空。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从纳税人为太空支付的30美元里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1美元来救济饥饿的儿童呢?”其实,国家经济的运行与政府部门的预算有很大关系。要想援助饥饿的儿童,或在美国已有的对外援助项目上增加援助金额,应首先由相关部门提出预算,然后由国会批准才行。

要问是否同意政府实施类似的政策,我个人的意见是绝对赞成。

然而,事情并不是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计划取消就能轻易实现的。

解决饥饿问题的关键有两部分:食物的生产和食物的发放。食物的生产所涉及的农业、畜牧业、渔业及其他大规模生产活动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高效高产,而在有些地区则产量严重不足,这就需要通过灌溉管理、使用肥料等高科技手段显著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人造地球卫星无疑是改进这两个关键问题最有力的工具。在远离地面的运行轨道上,卫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扫描大片的陆地,可以同时观察、计算农作物生长的多项指标,并且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送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进一步处理。事实证明,配备有土地资源传感器及相应的农业程序的人造卫星系统,即便是最简单的型号,也能给农作物的年产量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提升。

如何将食品发放给需要的人则是另外一个全新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轮船的容量,而在于国际间的合作。小国统治者对于来自大国的大量食品的输入会感到很困扰,他们害怕伴随着食物一同而来的还有外国势力对其统治地位的影响,恐怕在消除国与国之间的隔阂之前,饥饿问题无法得到高效解决。我不认为太空计划能一夜之间创造奇迹,然而,探索宇宙有助于促使问题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卫星进行监测与分析来提高食品产量,以及通过改善国际关系提高食品发放的效率,只是通过太空项目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两个方面。下面我想介绍另外两个重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学素养。

 

太空研究能带来新工具


登月工程需要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我们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开发出更好的工程系统;用更可靠的制作流程;让仪器的工作寿命更长久;甚至需要探索全新的自然规律。

这些为登月计划发明的新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地面上的工程项目。每年,都有大概1000项从太空项目中发展出来的新技术被用于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些技术,我们打造出了更好的厨房用具和农场设备、更好的缝纫机和收音机、更好的轮船和飞机、更精确的天气预报、更好的通讯设施、更好的医疗设备,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

太空旅行无可置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情。通往火星的航行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决饥荒问题。然而,它所带来的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项目之外,这将产生数倍于原始花费的收益。

若希望人类生活得越来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术,我们还需要基础科学不断有新进展,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这些学科能应对饥饿、疾病、食物、水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来,我们需要给予那些投身科研事业的有天分的科学家更多的帮助。我们随时要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同时要保证对项目给予充分的资源支持。在此我要重申,太空项目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它为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机会,也正因为这项研究,人类得以窥见宇宙无比瑰丽的景象,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由美国政府控制并提供资金支持的所有活动中,太空项目无疑最引人瞩目,也最容易引起争议,尽管其仅占全部预算的1.6%,不到全民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三。作为新技术的驱动者和催化剂,太空项目开展了多项基础科学的研究,它的地位注定不同于其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太空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其地位相当于3000年至4000年前的战争活动。

如果国家之间不再比拼轰炸机和远程导弹,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飞船的性能,那将避免多少战乱之苦!聪慧的胜利者将满怀希望,失败者也不用饱尝痛苦,不再埋下仇恨的种子,不再带来复仇的战争。

尽管我们开展的太空项目研究的东西离地球很遥远,但此项目已经将人类的视野延伸至月亮、太阳……直至那最遥远的星球。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是那些新技术促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太空探索会让地球更美好。

随信一同寄出的这张照片,是1968年圣诞节那天阿波罗8号在环月球轨道上拍摄的地球的景象。在太空项目所能带来的各种结果中,这张照片也许是其中最可贵的一项。它开阔了人类的视野,让我们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地球是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多么美丽而又珍贵的孤岛,同时让我们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离开地球就是荒芜阴冷的外太空。因此,人类应正视目前的环境污染、饥饿、贫穷等问题,并想出解决办法。人们突然表示出对自身问题的关注,不能说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些初期太空探索项目无关。

太空探索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积极的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我相信,人类从宇宙中学到的,充分印证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们致以我最真挚的敬意!

您诚挚的
     恩斯特·史都林格

     科学副总监

     1970年5月6日



今日荐书丨刘欣慈相关书籍



1


《三体》

馆藏代码

I247.55 ZL10.9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朝晖书库一、二、三层



2


《流浪地球》

馆藏代码

I247.7 ZL41.32

馆藏地

朝晖图书馆四层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3


《人类基地》


馆藏代码

I247.7 ZL41.22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朝晖书库一、二、三层



4


《太空游民》

馆藏代码

I247 ZL8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朝晖书库一、二、三层



5


《刘慈欣科幻小说选》


馆藏代码

I247.7 ZL41.23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朝晖书库一、二、三层


6


《球状闪电》


馆藏代码

I247.55 ZL10

馆藏地

屏峰书库二、三层
朝晖书库一、二、三层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