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8月6日是夏季的最后一天。意味着万物繁茂生长的结束。成熟收获的开始。
今日人物|季羡林
(1911-2009)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人物生平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了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1946年,回国并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期间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文革后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1979年,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
1980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兼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1985年,任中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1990年,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27秒,季羡林逝世。
今日故事|季羡林德国情缘
在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他通过好友田德望认识了街坊迈耶一家。
他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论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给教授看。可是他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季羡林常到迈耶家做客,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但是,季羡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自己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尽管那是一次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与伊姆加德恋爱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然而,放弃这段感情,又会使已经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生。最终,他做出决定,回到中国,不再与其联络。
今日荐书|《季羡林散文精选》
馆藏代码
I267 ZJ4b9
馆藏地
朝晖中文书库
屏峰中文书库
本书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系列之一,该书精心收录了季羡林的55篇散文,其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主要内容包括《表的喜剧》、《Wala》、《那提心吊胆的一年》、《火车上观日出》、《槐花》、《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悼念沈从文先生》、《八十述怀》、《忘》等。书中另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
今日荐书|《季羡林谈国学》
馆藏代码
Z126.27 ZJ10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面对“国学热”,季先生晚年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主张以开放宏观的视角看待国学。他认为凡是中国特有的,不同于外国文化的,都可以列在国学之内;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他们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同时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属于国学的范围。本书用“漫谈”式的短小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国学”概念、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古代历史、文学与佛教等问题等,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分享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与沉思。
随笔|季羡林与清塘荷韵
夏季漫步于西湖边的北山路,入眼便是湖面上荷叶和荷花,淡淡的荷香向四周弥漫,会使人想到“出淤泥而不染”,如是夜晚便会想到“荷塘月色”。然而我却更多的想到了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品行端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先生笔下的荷花则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暗暗地积蓄着力量。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终于在第三年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从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却让人看到生命的希望和顽强。第四年当“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正是季先生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上所想绽放的光芒。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这是顽强生长之后的艳丽,就像人生经历千辛万苦而迎来的辉煌,也有成功之后的志得意满。
然而“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人生的辉煌终是短暂的,感受过生命的快乐,终将面对生命的消逝。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离去。“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