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灵魂”唱者

浏览次数:141

黑暗中的“灵魂”唱者

他戴着一副黑色玻璃墨镜,胸前、背上挂着胡琴、琵琶等乐器,手里拿着三片竹片,靠卖艺为生。中国传统音乐之神奇无处不在,一个盲卖艺人创作的乐曲也能享誉世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神韵与功力;而这个盲卖艺人就是瞎子阿炳----华彦钧。

华彦钧是我国传统音乐处于历史性交替时代铸造出来的一位民间音乐家。《二泉映月》是他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千古绝唱,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更是我国传统音乐体现的一种“灵魂”的歌唱。


黑暗中的灵魂歌者  ▲ 


今日人物|华彦钧
(1893-1950)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享年57岁。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今日故事|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二胡名曲。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祝世匡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今日荐书|《阿炳》


馆藏代码
I267 ZP2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片段欣赏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阿炳是投向我们众人中去的一声惊异。是有关中国人不幸身世的一团声音上的烈火。阿炳以琴弦勾勒我们的境遇,我们身世的莫名和恍惚;更以琴弦描写众人的灵魂世界。他那蟒蛇皮制六角琴筒上不断迸溅出中国生活的惊险火花。阿炳创作出的旋律与其说是阿炳自己的旋律,不如说是中国的街道和市井本身的旋律,是有关中国人的房屋、居住、吃喝和做梦的旋律,是一餐一食、老和少、醒和睡、哭泣与欢情的旋律。有一个土地本身的催人泪下的力量和情怀,寓居在阿炳的掌心指间,在他那把红木胡琴的琴匣,琴梗,微微倾斜的弓梢上。在阿炳看不见的眼睛后面有数不清的大海般蔚蓝壮阔的视觉;这视觉的深处,滴淌出一滴泪水,这既是那名称之为“瞎子阿炳”的艺人之泪,也是中国之泪。是中国的几千年文明,草原和陆地的相厮杀、斗抗,其中的“家书抵万金”、“月是故乡明”;或者,是其中“白日放歌须纵酒”、“从今四海为家日”构成的一个声音和身世上的阿炳。

 

感悟

记得小时候看过关于阿炳的电视剧《瞎子阿炳》,对阿炳的悲惨人生仍稍有记忆,对他的音乐天赋深有记忆,也从那时知道了征服世人的《二泉映月》。在庞培的《阿炳——黑暗中的晕眩》中,在作者的散文笔调下,我更清晰地看到了处于20世纪上半期离乱的中国社会中,烙上这一历史阶段的忧郁和悲壮历史印记的一个本本真真的艺人阿炳。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