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丨吴宓
(1894年—1978年)
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他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吴宓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2]。
今日故事丨吴宓轶事及成就
读书入神 过目不忘
吴宓手稿
吴宓幼时,读书刻苦,每餐必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吴宓读书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吴宓有即颂成章,过目不忘之才。1955年回安吴老家,他于迎祥宫碑前小站片刻,只将碑文口诵一遍,即能一字不漏默写而出。
站着乘车
吴宓生性刚直,一贯克己守公,从不占人丝毫。
1944年,他去宝鸡访友,购得三等车票,上车无座位,只好站过道。其时,恰遇妹夫王俊生。王俊生持有免费乘车证,遂将吴宓带至二等车厢,找一空座。吴宓不知情,待查票时,列车员说:“三等车票,不能坐二等车厢。”王俊生即出示证件,说明身份关系,查票员亦谦笑允准,但吴宓却生气异常,愤然返回三等车厢,依旧站于过道,直至宝鸡。
“杀”胡适
吴宓一意捍卫国学和文言文,对倡导白话文的胡适意见甚大。有一次,他与胡适在一个聚会上相遇,当时北京人流行用“阴谋”二字,胡适戏问:“你们《学衡》派,有何新阴谋?”吴宓说:“有。”胡适笑着说:“可得闻乎?”吴宓说:“杀胡适!”这段对话一时成为笑谈。
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
吴宓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他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曾发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之新旧事物》等多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吴宓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和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
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吴宓通晓世界多种语言和在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精深造诣,奠定了他对世界文学对比研究的坚实基础。
吴宓1921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使比较文学才开始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吴宓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首创。吴宓还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2]。
博雅通才
吴宓的学识,从他开设的课程门类之庞杂可窥见一斑:英语、翻译术、修辞原理、英文作文、希腊罗马文学、西方文学概论、英诗选读、英国散文选、英国小说、英国浪漫诗人、欧洲名著选读、英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欧洲古代文学史、人文主义研究、中西比较文学、欧洲古代近代史、英国历史、希腊罗马史、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通史、文言文导读、中国小说、《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史……如此这般,丰富得惊人。他的学生评价吴宓是博雅通才,博通古今阅尽中外,在人文社科领域,很难界定他是哪一门学科的专家,而又不得不承认他在哪一门学科都可称得上专家[2]。
红学大师
吴宓还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红学大师。
他早年潜心研究《红楼梦》,留美期间,即在《民心周报》发表了《(红楼梦)新谈》。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最早评论《红楼梦》的论文。1944年,吴宓曾赴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作《红楼梦》学术报告,轰动一时。次年,成都的《流星》《成都周刊》等刊物相继发表了他的《(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红楼梦)之教训》《贾宝玉之性格》《王熙凤之性格》及《论紫鹃》等多篇红学论文。1947年回陕省亲时,他应邀在西北大学客席讲授红学。1963年,他曾帮助重庆市川剧二团编导川剧《晴雯传》。吴宓对《红楼梦》研究,造诣精深,享誉中外,是最早将《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
在国内红学界,他与胡适、蔡元培、俞平伯、景梅九、周汝昌等红学专家齐名。在红学研究方面,吴宓先生著述颇丰,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2]。
今日荐书
《文学与人生》
馆藏代码
I06 ZW5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二、三层
片段欣赏
《文学与人生》书影
《文学与人生》课程之目标与目的:
1.以我一生之所长给与学生——
即从我所读过的书及所听所闻者;
我曾思考过及感觉过者;
从我的直接与间接生活经验得来者。
To give to the students the Best of Myself
——
Of what I have read and heard;
Of what I have thought and felt;
Of my own Experience of Life,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2.使学生无拘无束、心情愉快地在本课程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To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 and happily in intimate and familiar Discussion-in-class.
3.使学生阅读每一聪明正直的男人和女人都应当阅读的某些基本好书。
To make the students read certain fundamental good books which should be read by every good and intelligent man and woman.
4.提供对过去历史时期(包括东方与西方)各界人士(包括不同气质、不同性格及不同社会地位)之生活叙述、批评、教训。
To present pictures and accounts and criticisms and lessons of life, in the past----in the various periods of history (both in the East and West), in different walks of life, and by men of different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and social status.
5.通过实践与实验,获得文学研究与表达方法。
To acquire, through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a method of Literary study and Expression.
今日感悟
除了《文学与人生》,我觉得吴宓的日记也值得一读。《吴宓日记》是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生涯、个人际遇和在学界的活动与交往记录,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教育史的珍贵记录。它收录了吴宓1910年至1948年所写的日记,199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吴宓先生的每一篇日记都是很好的散文,或者简洁明了,或者雍容大度,或者深刻尖锐,并伴有种种言之不尽、诉之不完的情趣充溢其间。即使今天读到这些文字,我们仍然能够充分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大气候和大环境,以及一个学者在这种处境中超然的品格和深邃的智识。
【参考文献】
[1]吴宓的座右铭:不苟 [EB/OL]. [2020-06-30]. https://wenku.baidu.com/view/31a50b7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04.html.
[2]吴宓_百度百科[EB/OL]. [2020-06-30].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5%AE%93/119575?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