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明源远流长,是我国藏族文化历史的发源地。由于受到高原地理环境、政治、宗教等的影响,西藏从原始的聚落逐步发展成为当代别具特色的城市。
《西藏藏式传统建筑》一书是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宏观上,它从西藏城市空间布局,寺、宗、城建筑特色,西藏的风景与园林,西藏庄园建筑、西藏民居民落特色描述了西藏建筑的整体特色;微观上,它从建筑技术特征、装饰和家具上挖掘了西藏建筑细节的美。
作者介绍
汪永平,男,汉族,1948年生,安徽人,中共党员,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江苏建筑师学会秘书长,江苏省文化厅文物保护专家组。著有《西藏藏式传统建筑》一书。
建筑欣赏
西藏宫殿建筑—布达拉宫
宫殿建筑是西藏建筑艺术中具有纪念碑意义的重要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藏各地均兴建过具有各个时代特征的宫殿建筑,充分体现了西藏各个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给后人研究西藏建筑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物质财富。
西藏的第一座宫殿是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建造的雍布拉宫。
图为雍布拉宫
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是布达拉宫。
图为布达拉宫
公元631年,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红山上修建了布达拉宫。公元7世纪和8世纪,布达拉宫遭遇了火灾、雷击、战乱,仅存部分房屋和围墙。公元1642年,布达拉宫重建。目前,布达拉宫建筑主要包括白宫和红宫。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坐床亲政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红宫主要建筑是灵塔殿,用来存放历代达赖遗体。
图为白宫
图为红宫
建筑欣赏
西藏宗山建筑—江孜宗山
“宗”作为建筑名称最早出现在吐蕃王朝时期,当时仅仅是城堡、营寨之类的建筑物,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民众的特殊建筑。后来,“宗”作为西藏地方行政组织基本单位名称出现,相当于内地的县。
江孜宗山位于江孜县城的一个小山头上,背山面水,地势险要,站在宗山上,年楚河平原一览无遗,宗山当之无愧地承载着江孜守护人的角色。江孜宗山建筑群本身具有防御功能。宗山建筑众多,城垣重叠,明碉暗堡遍布,暗道纵横,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
图为江孜宗山
建筑欣赏
西藏寺庙建筑—大、小昭寺
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它是行灵魂崇拜、咒术的萨满教的一种。后来随着佛教传入西藏,两教相互抗争相互影响,后来逐渐融合,最后佛教逐步取代了苯教,成为藏民族最大的信仰。
大昭寺和小昭寺是佛教开始吐蕃地区传播的重要建筑标志。
大昭寺主要由藏族、尼泊尔工匠制造,供奉壿尊公主带来的释伽牟尼8岁等身像,为了纪念来自吐蕃西边的墫尊公主,大昭寺朝向西方;而小昭寺主要由汉、藏工匠共同建造,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伽牟尼12岁等身像,同样为了纪念来自东土的文成公主,小昭寺朝向东方。
图为大昭寺
图为小昭寺
今日荐书
《西藏藏式传统建筑》
馆藏代码
TU-092.2 ZJ10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馆员感悟
西藏人民的智慧结晶
西藏虽然处于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闭塞的地理条件中,但是西藏一直不断的吸收和接纳外来文化。
西藏的建筑并没有完全按照当地的建筑方式,而是将我国中原地区、印度以及尼泊尔的建筑风格融汇在一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因此,隐藏在西藏建筑中的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智慧,更是西藏人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