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浏览次数:121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浓情九月,金秋送爽,
九月,
是收获耕耘的季节,
也是感恩的季节
九月十日
我们迎来了全国第36个教师节
感谢您们,
用一支粉笔书写华章,
带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
感谢您们,
在三尺讲台善施教化,
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老师谢谢您!
老师您辛苦了!

 

今日科普:教师节溯源


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这种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国家社会,小而言之可以指导个人,改造个人的错误,实现个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建立教师节,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的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追溯历史,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出现过两个版本的教师节。第一个是1931年教育界人士自发组织设立、旨在呼吁改善教师待遇的“6月6日”版教师节。第二个是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农历8月27日”版教师节。然而前者国民党政府不予承认,后者因为战争等原因并未在全国推行。

直到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案由是: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人是徐伯昕、吴贻芳、叶圣陶、史念海、李霁野、张明养、叶至善、徐楚波、郑效洵、马力可、霍懋征、葛志成、方明、巫宝三、张景宁、雷洁琼、柯灵。提案理由是: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后来,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希望以设立教师节的方式,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其中,叶圣陶先生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今日人物:叶圣陶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锦、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他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动乱的19世纪90年代。前有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有八国联军侵华。然而,在江苏苏州的一间小屋内叶圣陶出生了。叶圣陶的家庭并不富裕,可谓贫苦,但他勤奋好学。凭借对知识的急切渴望,在中学毕业之后投身于文学事业的创作。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笔名圣陶也是在那个时候一举成名的,他的原名本叫叶绍钧。1914年他进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不久之后就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童话故事《稻草人》。叶圣陶先生还很爱国,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撼动全国,他当即联合一大批文化界人士,用笔杆子抗日。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当新中国翻开篇章后,叶圣陶的活动情况更多了。他执着于教育发展事业,曾出任教育部副部长等众多职位。与此同时,他曾出任出版总署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为新中国文学事业也立下汗马功劳。他晚年活跃于社会各界,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1988年圣陶先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之花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萌生于五四时期,形成于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发展深化,八十年代臻于完善。终其一生,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顺应现实社会变革的要求,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文化和外国教育思潮、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革新,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改革创新的生命活力。

叶圣陶在知识与生活、学科教学与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教师师表风范、现代语文课程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领域,提出了诸多颇有见地的思想观点,其要旨可概括为如下七点:一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的教育本质观,二是“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的素质教育观,三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哲学观,四是“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的学生主体观,五是“德育总跟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的全面发展观,六是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应付生活的工具”的语文教育观,七是“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的师表风范观。

叶圣陶无意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丰富、广阔和深刻的教育智慧,事实上支撑起一座素朴谨严而又不失恢宏气度的教育思想大厦;叶圣陶的名字,因此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中外著名教育家的行列。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特色,在于它的实践性、民族性和创新性。

叶圣陶从不做“学究式”的概念推演和“书斋式”的坐而论道,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实践的土壤,始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从教学活动到编辑出版多种广受欢迎的教科书和中学生课外读物,从学校微观教改到关注全局教育,70年的教育生涯,使叶圣陶对教育教学获得了丰富的实践体验。问题就是课题,挑战就是机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和不断回应,成就了叶圣陶教育思想可贵的实践性品格。

叶圣陶的教育教学思考,以代表中国传统教育根本的语文教育为丰厚基础,以自身深厚的国学素养为坚实依托,以丰富的汉语文学创作体验为经验源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教育思想包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图景和现代文化底蕴,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幼时苦读经典的5年,为叶圣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几十年的语文教育经历再加上其他教育家极少拥有的成功的文学创作体验,使叶圣陶对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有着极其深刻的把握和领悟。这种对某一具体学科的把握和领悟,和叶圣陶对整个教育的宏观思考,彼此交替,相互升华,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叶圣陶对语文乃至教育中许多关键问题的认识,对祖国教育传统和西方现代教育思潮,始终是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放胆“拿来”,植根本土,民族性因而成为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一种底色;而他的汉语创作体验和语文教育实践,无疑使这种底色更为鲜明。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我国社会改革和教育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现代教育思想,是一份十分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今天,中国社会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之中。社会转型必然呼唤教育转型,教育转型必然面临种种挑战,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困惑和观念冲突必然逐渐浮上水面。教育应该如何搞?学校应该如何办?怎样看待国外教育经验以及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教育现代化应该在怎样的历史方位上启航?这些都是十分敏感且不容回避、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艰难痛苦而又执着前行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叶圣陶的巨大价值和重大意义,已经并必将越来越清晰地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

今日荐书: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


索书号:G40-092.7 ZZ1
馆藏地:屏峰主书库

 

推荐理由

只有做学生的学生,
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作者简介: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此书既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参考,又是教育实践行动的指南,主要供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及师范院校师生阅读。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叶圣陶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本书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好老师: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成为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又是一年教师节,向我们敬爱的老师致敬!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