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最值得敬畏和感恩的是给予人类一切的大自然。
可是有太多人在利益面前置自然生态、置生存环境而不顾。
毒水污气随意排放,森林草原肆意砍伐耕犁,青山绿地任意轰炸深挖,更可怕的是大量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有很多为了大自然而贡献一辈子的人。
她,就是其中一位。
她在八十高龄所著之书《高原梦未央》,深深打动人的不仅仅是她青藏高原十八载所经历的一切,更是她对终其一生献身的事业所持的感恩心态。
在书的前言中她写到:
近十几年来,一个负债感始终萦绕于心。它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与年俱增,愈浓、愈烈、愈急切。
我负了谁的债?负何等之债?因何而急切?
我深感有负于自然,有负于高原,有负于社会,有负于生灵,也有负于我的心灵。这不是故意说得很夸大,很煽情,而是真实的感受。
我人生至今,已经历了80个春夏秋冬,一些感受随时日而伸展,而丰富,而越来越“世事洞明”。
……
十余年的偿债意愿不断涌动于心,但总是下笔踌躇,因为大自然的恩赐过丰、过奇、过于厚重,总感到动辄即写,似乎亵渎神灵。而个人虽对大自然遵从膜拜,情浓意深,但因我长期从事科学论述,似乎阐述景中之情,偏离了本业。
而随着岁月匆匆,急切地感到大债不偿,心灵难安。如化作青烟,则永生不安、无法偿还了。
这位老人就是林学家、高原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
今日人物
徐凤翔,出生于1931年的江苏丹阳。
高考前夕原本志愿从文的她因读到一本林业杂志中的一段话:
让黄河流碧水,教赤地变青山,把河山装成锦绣,把大地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
诗一样的语言唤醒了少年时就钟情花草树木、自然田园的内心,转而报考了林业专业,进入南京大学森林系,开启了其林海生涯、生态环保的一生。
1977年她的人生一分为二。
1977年之前的二十年她留校任教,穿山越林,足迹遍布中国大部分,苏浙皖赣,东北太白山、大兴安岭,海南的尖峰岭、阿里山区,云贵滇的武陵山系、思茅林区、亚高山暗针叶林区等。她这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观山行察地貌,测林木探气候。不走寻常路,不做观马灯。经常因为谷深坡陡、荆灌丛生而举步维艰甚至伤筋动骨。其他路况险恶、天气无常等有惊无险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她对这二十年的教学和实践的总结是:
得自然之真传,受天地之教化。一个虔诚的自然之子由此而生成,这就是我的人生和专业的第一度青春。但是对我一生而言,仅将其算作“打基础”而已。
二十年很长,但她觉得自己人生真正的开始则始于1977年之后。
1977年学校有援藏任务。毕业时就立志到边疆却未如愿的徐凤翔年近半百努力争取到援藏任务的名额,并毅然决然离开舒适的安乐窝,放下一双儿女,入藏工作。西藏之行让她的人生重启:
我的一生从年近半百开始,似乎方算真正进入人生和事业的曲折,但通向科学圣殿的大道,即攀上西藏高原,走进临海深处。
徐凤翔的西藏经历:
1978-1980 西藏农牧学院支教
1980-1984 每年都入藏考察
1985-1992 正式调入西藏农牧学院工作。
她曾三次拜谒珠峰,最后两次分别是2001年和2009年,年龄分别是70岁和78岁。
她对高原有多爱,她的付出就有多苦,她的收获就有多多。
背依珠峰,2001年摄,海拔5400m
徐凤翔入藏18年,考察西藏野外主要林区20处,行程13万公里,其中徒步近3万公里,马背上的行程2000多公里。想想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西藏交通尚不便利、网络更不畅通。时至今日,西藏仍是很多人的生命禁区,想去却不敢去之地,更有诸多地方环境险恶。而已年届五十的徐凤翔从不通公路的墨脱到人烟稀少的那曲,从道路险峻的金沙江到崖陡水急的雅鲁藏布江,其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不言而喻。她不畏环境之恶劣,道路之危险,深入再深入,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和标本,还拍摄了大量的资料图像,她对西藏主要生态类型进行分析,推动林芝云杉林、巨柏林等西藏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并开创高原生态学研究先河。
1
她自诩为“高原之女” 、“森林之女”
藏人则称她为“辛那卓嘎”即“森林女神”
人物
故事
一 “小木屋”
知道徐凤翔的一定都知道她一手创建并打造的两座小木屋:
高原小木屋——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其目的是“努力揭示西藏高原生态特色,合理开发西藏高原自然资源”。这个被戏称为“高原小木屋”的研究所是徐凤翔援藏考察之后多方倡言、积极呼吁终得以创建。她行走西藏的十数年,见识了丰富的林海资源,壮美的高原景色,也深刻感受并见识了诸多当地人们生活之不易与艰辛,心怀怜悯,希望环境在得以合理保护的情况下能反哺当地人。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木屋》风靡全国,书中女主人公就是扎根西藏林海、拓荒高原生态研究的徐凤翔。
西藏高原小木屋,海拔3000米,1995年摄
灵山小木屋——灵山生态研究所。其目的主要是“向社会传自然之道,进行生态环保科普教育。”退休之后的徐凤翔深感人生短暂,但环保事业未竟,在首都地势最高海拔2303米的灵山上创建生态研究所。一方面介绍西藏生态、资源和民俗,一方面考察灵山,引进生态保护理念和措施,更重要是从事青少年及社会学的生态科普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灵山小木屋曾经成为了”一座独特的生态科教园地,一处纯真的生态旅游景点,一片高雅的生态文化氛围,一条绿色的藏汉团结纽带。”只可惜,该木屋因经费不足而没有持续下去。
灵山小木屋,海拔850米, 2003年摄
二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1983年, 52岁的徐凤翔在西藏考察途中突患恶性疟疾,昏迷数日,痊愈之后写下一首诗:
九死一生,墨脱庆还。
雅鲁江畔,傍水面山。
云朋松友,深情召唤。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西藏的十数年,徐凤翔遭遇过山体塌方、蚂蟥叮咬、狼群围困、路遇危桥、高原反应、还有食不饱、蘑菇中毒、爬雪地、坐溜索等诸多危险和艰辛。有人曾问徐凤翔,三次拜谒珠峰,是不是可以就此止步,她自己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认为,我的一生至此可谓足矣,但也未足。俯观大地,既有各色深浅之绿,更有各色斑驳之黄,探究不尽,任重道远。一息尚存,不落征帆。焉能就此足矣?
生态环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
更令人堪忧者:社会阶层多陶醉于建设之快速,沉湎于消费之繁荣,游乐于伤残之山水。希吾世人,善待自然,以维护负重之大地,留存薄产于子孙等等。
这也是她之所以从西藏农牧学院退休之后回到北京并未安享晚年而是又积极奔走各方,在北京海拔最高点灵山创建“灵山小木屋”的原因所在,面向社会主要是青少年进行生态环保的教育和展示。
三 “人生七十今不稀,正是千山极目时。”
退休离开西藏5年之后,徐凤翔再返珠峰大本营,曾赋诗一首:
人生七十今不稀,正是千山极目时;
朝辞金陵氤氲绿,夜宿山村月落迟。
高原纵深探珍宝,木屋两座寄情痴;
旦祈绿染天涯路,夕照青山化若诗。
“绿染天涯路”不止一次在徐凤翔的诗中出现过,这应该是一个生态学家毕生的心愿。
此生阅历千重山,新波浩渺难驻鞍。
旦祈绿染天涯路,木屋庭前话安闲。
生态之路未完,话安闲尚远。徐凤翔以耄耋之年,不仅考察国内千山,还极目地球村。“带着生态的眼光,看国外的特色,作国内外的对比,借鉴他人,自省、自赏与自保”,正如她的好友黄宗英所写:“徐风翔于2009年暮春,自费花了11000美元,去南美洲五大生态系统考察,并乘微型飞机,低空俯视亚马孙河水系和绿带状水中森林。”她纵横北美,环视太平洋、大西洋,入北极圈,泛北冰洋,亚马逊至南极。访土耳其、埃及,入东非肯尼亚,南亚老挝、柬埔寨等。真可谓是愈老弥坚。生命不止,她对生态环保事业的推进不歇,对高原森林生态的探索不息。
2018年88岁的徐凤翔再访岗云杉林
1.黄宗英.黄宗英文集[M].海天出版社,2017年第154页.
2.国家人事部专家司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 1992年卷第1分册[M].第1142页.
3.黄宗英.小木屋[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页.
4.郑婷.徐凤翔:绿染天涯路 高原梦未央[J].绿色中国. 2013((19):16-21.
5.李川徐.徐凤翔:三十八载春秋挥写高原梦[J].神州.2015(13):70-73.
6.黄祖坤主编.巾帼风采(第一卷)[M].2005年345-348页.
馆员碎碎念:自2020年1月起,我们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为大家推荐相关书籍,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书籍推荐,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您的意见将会成为其他读者的阅读指引,也将被纳入图书馆采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