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电台

漫读电台

一副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浏览次数:195


01
 今 日 荐 书 

《大顺帝李自成》,原名《永昌演义》,成书于1940年代,是民国时期唯一的一部以李自成起义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在书中,作者写了关于李自成起义兴衰始末、大明王朝的灭亡、清政权的兴起等内容,中间夹杂了诸多神话元素,可读性较强。本书完稿后,曾经送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亲自审阅,毛在审读之后表示出对此书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敬意。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亲自嘱托秘书,逐字抄存了这部书稿!这部著作,后来也对姚雪垠创作长篇小说《李自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02
 作 者 介 绍 

李健侯(1894~1950)原名宝忠,字健侯,祖籍陕西米脂,生于四川,七岁读私塾,中学毕业后返回米脂。因家境富裕,不事农耕,放浪形骸。壮年时曾游历山西、直隶等地,平时居家读史、绘画,悠闲度日。他收集披览多种正史杂书,遂有为李自成立传的念头,出于对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热爱,于1926年动笔,花十载时光,六易其稿,撰写成一部40回本、38万多字的历史小说《永昌演义》。虽是小说,却有史料价值。1944年初,李鼎铭将《永昌演义》修改后的稿本推荐给毛泽东评阅。毛泽东读后,于1944年4月29日,给李鼎铭写了一封信。

李鼎铭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即转达给身在米脂的李健侯。不久,李健侯来到延安,由李鼎铭引荐,受到毛泽东热情接待,奖励他200元边币。后来,李鼎铭虽然作古,但毛泽东却没有忘记李鼎铭所荐之人。新中国一成立,他便建议陕西省人民政府录用李健侯为省文史馆研究员,为其修改《永昌演义》创造条件。可惜天不假年,此书刚开始修改,作者即于1950年不幸逝世。1984年,《永昌演义》由新华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分别出版。

书页欣赏


那人一把拉住了守忠的手,一气向前,手指一地向守忠说道:“此地群山环抱,众水朝宗,山势嶙峋,与无定河相起伏,为银州一百八十二处龙脉之一,莽之可卜王霸之征。明日良辰,速葬勿误。”说毕,便转身不见了。守忠猛然想起,这正是自己上年梦中所见之人,但他却不知,这也正是日后李自成揭竿草莽之缘起。

 

03
 馆 藏 

《大顺帝李自成》
责任者:李健侯,方行

索书号
I247.43 ZL9

馆藏地

朝晖中文书库
 屏峰图书复本库



04

感 悟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均田免粮”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