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
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一个头顶凹陷的男婴出生在了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名为孔丘。老来得子的叔梁纥也许只希望小儿健康成长,却未想到孔子后来被尊为万世师表,并且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思想发展。
孔子一生坎坷,一生奋进。三岁时,孔子的父亲去世,孤儿寡母被赶出家门;他青年从仕,管过仓库,喂过牛羊,并不被委以重任,但从未放弃学习,终于在而立之年有所成就。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对时代的失望使孔子放弃仕途,转而专注于修书与教育,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传播推荐自己的思想及理念。十四年间,孔子屡遭冷遇。年近古稀之年,孔子回到了鲁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修订六经以及教育事业上,专心治学,直至七十三岁患病去世。
虽然孔子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孔子以私人办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以及“学在官府”的局面;而他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诞辰日争议:《公羊传》作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谷梁传》则作同年十月庚子日;《史记》则作次年,不记月日。孔子五十一代孙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广记》将孔子的生日定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但后世仍存有争议。
今日故事
老师,您说的,我其实一直都记着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私人办学,据说弟子有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学生中有一贫如洗的贫民,有来自富裕阶层的贵族,甚至有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一起在孔子的门下求学。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到过礼待,受到过白眼,却始终颠沛流离,在政治上无所成就。但在他之后,这些学生们犹如星星之火,把他的思想带到了华夏各处,生根发芽,影响了五千年的中华历史。而孔子与其学生们的师徒情谊也成了师生关系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讲讲孔子和学生子路(仲由)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孔子人高马大,据传有九尺六寸(足有两米多高)!但就是这么个大汉,居然传闻被人捶过?!
这应该是孔子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被捶,施暴人是谁呢?
原来是子路!
在遇到孔子前,子路是个非主流杀马特,每天头插雄鸡毛,腰佩野猪牙,被人叫做“卞之野人”。不知是不是因为孔子对子路的杀马特造型不满,还是子路单纯看孔子那副圣人模样不爽,当这对命中注定的师徒相遇时,子路上来对着圣人就是一顿暴打。
虽然史记没有写两人打架到底谁厉害,孔子到底有没有还手。但是我想这次动手,孔子肯定也没怎么吃亏,倒是子路很有可能被圣人摁在地上摩擦。理由有两个:第一,孔子人高马大,而且家族三代人都是有名的大力士,他父亲叔梁纥还曾经以一己之力托起城门,这样的战斗力打个架应该绰绰有余吧?第二,当时的子路是个有名的中二黑社会杀马特,要消除他那种糙汉子别扭的羞涩感,只能通过“不打不相识,打一架才能做朋友”方式。要不是孔子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的,他肯乖乖听话去当孔子的学生?
子路成为孔子的学生后,两人还是延续了互怼的风格,不是子路经常怼孔子,就是孔子隔三差五骂子路。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要是卫君请您出来做官,您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么呀?
孔子回答:一定要先正其名。
子路怼道:其他人有这样做的吗?老师您也太迂腐了吧,干嘛急着给自己正名呀!
孔子被逼急了:子路(仲由),你这个粗野的家伙……
有时候老师还会夸夸子路,可夸着夸着画风就变了。呵,这熟悉的味道又来了……
一天,孔子说:哎,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仲由(子路),就咱们俩一起吧。
子路听了,心想,嘿嘿,不愧是我,我果然是老师最爱的学生。想到这儿,他立马沾沾自喜起来。
孔子最看不惯子路骄傲自满的样子,马上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有什么好高兴的?!我是出海避世的人吗?不过是发发牢骚罢了。仲由(子路),选你不过是因为你这个四肢发达的野蛮人适合荒岛求生而已,除此之外你一无是处。
子路还有一次挨骂是在师徒座谈会上。
一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搞起了师徒座谈会。
孔子说:大家别搞长幼尊卑那一套,一起畅所欲言,来说说各自理想吧。平时你们感慨怀才不遇,今天假设大家都当官了,你们打算实现什么样的抱负呢?
每次孔子提问,子路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一点都不谦虚。
子路回答说:要是碰上一个内忧外患还夹在大国之间到处受气的小国家,让我治理个三年,国民们各个都能变得既骁勇善战又彬彬有礼。
子路这大话说得孔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接,于是露出了一个难度非常大、层次非常多的笑容——讥讽式微笑。啧啧,这傻小子恐怕对自己有什么误解吧。
子路可不光只有挨骂的份,逮着机会,他也会怼老师。
孔子游历列国时来到了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叫做南子,南子妖媚,名声不好,不过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来了便请孔子去与她会见。孔子没有推却,去见了南子。
子路知道这事后,大为光火,认为老师为美人冲昏了头:老师,您还算是圣人么?明知道南子名声不好,居然还跑去见她!
孔子被子路怼得又窘又气,对着老天连连发誓:我要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天打五雷轰!天打五雷轰!
这世上如果有谁能把孔子急到跳脚,那这个人一定是子路。
师徒俩虽然经常互怼,但其实感情特别好。孔子还是很喜欢子路的,不仅夸赞他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还高度评价子路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意思是自从有了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什么关于自己的坏话。一来是因为子路凶猛异常,谁要是敢说孔子坏话,他第一个冲上去,揍得对方满地找牙,颇有护法金刚的架势。二来是孔子有了子路的约束,也不容易做出让别人抓住把柄的事,自然关于他的风言风语也就变少了。
后来的子路,离开孔子出仕卫国。
卫国内乱时,子路临危不惧,冒死进城救主。在打斗之中,势单力薄的子路被敌人用戈击断了系帽的带子。
他知道自己已经毫无胜算。于是停了下来,自语道:“君子死,冠不免。”
是啊,他已经不是那个奇装异服,爱头插鸡毛、身配野猪獠牙的“卞之野人”了。他可是圣人的子弟呀!他还记得拜师那天,他脱下了奇装异服,换上庄重的儒服,带着拜师礼物去见老师的情景。
是老师让他明白了什么是汉冠威仪,什么是君子,教会了他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
于是,他认真地将自己的帽带系好,从容赴死。
老师,您说的,我其实一直都记着呢。
鲁哀公十五年,春,三月初三。子路结缨遇难,葬于澶渊。
子路死得很惨,他死在乱刀下,被砍为肉酱。
子路死后,孔子痛哭,至死再不肯碰醢。
醢:古代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今日荐书
《论语》
馆藏代码B222.22 ZK4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莫干山临时书库
孔子的弟子们为纪念先师,将他的言行语录编辑成书,即《论语》,其中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中庸、孝悌以及乐观好学等思想精神对中华民族道德言行标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此外,《论语》辞约义富,其中对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的刻画也十分传神,跃然纸上,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今日感悟
活泼的本心
一个人需要拥有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乃至一大群人存在的意义和真实的信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灵魂中最伟大的灵魂”,是“中国文化本根中的最高价值的人格化体现,中国从上古至周代的种种文化积累、价值演变,至孔子而得集中的绽现。”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是价值的人格化,他为世人提供了生存的尺度与价值。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学生是感受最深的。孔子提出君子应有的三种道行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但他认为自己一样都没达到,子贡却说是“夫子自道”,就是说孔子本人就是这三种道行的最好体现。子夏也说老师孔子是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意思君子如玉,孔子的言行思想无不给人以温润美玉的感觉。这种人格魅力既来自孔子内心的丰盛,也来自他内敛而温良的性情,更来自他朴素而高贵的人格。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为他“皆服三年”。在当时,父母去世,子女服丧的时限也不过三年。大家围在老师的墓前,相语讲学。三年服丧完毕,同学们无不抱头痛哭。子贡后来又单独留了下来,又独自服了三年的丧。
子贡是谁?他不仅是孔子的学生,还是名载《史记》富豪榜的一代巨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共记载了十七个人的经商活动,子贡就列在第二位。这样一个超级富豪,完全不计个人得失,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给老师守墓,这种决心之大、崇敬之高,对我们来说,根本无法想象。
每当想起弟子们聚在一起守在孔子墓前的场景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孔子与学生们曾经一起畅想过的另一个画面:阳光下,春风里,人们沐浴、唱歌、远眺、无拘无束,身心自由。目之所及,皆是生命的充实和欢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每每念及,心生向往。
那些远去的人和画面,依旧在我心中闪耀。
他们时刻提醒着我,儒学的源头是一群活泼有生命力的人,每一个儒者的生命就是儒学本来的样子:他们可以从容不迫,逍遥自在;他们也可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一如在那个春天,结缨遇难的子路。
本文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杨立华:孔子的生平 [EB/OL]. (2017-11-14) [2020-09-27].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9%B4%E7%9C%9F/375705?fr=aladdin
[4]百度百科,孔子. [EB/OL]. (2006-04-18) [2020-09-27].https://baike.baidu.com/historylist/%E5%AD%94%E5%AD%90/1584#page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