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丨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字畹华,艺名梅兰芳。汉族,出身于北京的梨园世家,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8岁学戏,10岁登台,之后在四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创立了京剧的梅派,终成一代大师。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梅兰芳的戏剧美学思想也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享誉国内外,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虽出身梨园世家
祖师爷却没给梅兰芳吃这碗饭的先天条件
1894年的大清国,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东部海岸线战火不断。但是,在远离炮火的大后方都城,人们还是习惯停留在庙会、戏园子里,在歌舞升平中寻求一丝心理的安慰。
这年的10月22日,在李铁拐斜街梅家老宅里,梅兰芳出生了。新生命的诞生给这个京城颇有名气的梨园世家带来了一缕暖意。家人为这个孩子取名为澜,字畹华,寓意“希望这个小生命似兰花般静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小梅兰芳也喜欢整日玩耍,趴在草丛里捉蛐蛐,追逐夏日里的蜻蜓。梅兰芳8岁的时候,作为这个家庭的传人,学戏,成了他没有选择的选择。初到戏班学艺的他资质平平,刚开始时,简单的四句老腔楞是学好几个小时还是唱不下来,气得先生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是这番话“激”出了一代大师的最初的决心--梅兰芳誓言一定要学出个样儿来。
少年时期的梅兰芳
我命由我不由天
——坚持勤学苦练基本功
自从被先生刺激过以后,住在李铁拐斜街的街坊邻居们,几乎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一个清脆稚嫩的练嗓声。数九寒冬,溯风呼啸,什刹海冰面上,总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那里“操练”——踩跷、踢腿、打把子、跑圆场……为了练好跷功,梅兰芳在一条长板凳上放上一块砖,再将双脚绑在两根木棍上,站到砖上。开始练时,战战兢兢,痛楚异常。一会儿工夫就支持不住了,只好跳下来。慢慢地,从一炷香的时间,到两炷香的时间,梅兰芳站得越来越稳,腰腿也就越来越有劲了。拿大顶是从艺的基本功,练习时间一长人就会头晕、呕吐,但梅兰芳挺住了,一练就是几个时辰,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上。见证了小梅兰芳这段成长经历的人,无不称赞这个孩子的倔劲和韧劲。
梅兰芳在第一出戏《战蒲关》的剧照
为了维持生计,梅兰芳一面学艺一面登台表演。上了台,就要摸爬滚打专心演戏,下了台,就站在后台观摩学习。别人唱戏的唱腔、亮嗓、精彩的地方他都一一记在心里,仔细揣摩,从不懈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番寒暑后,梅兰芳的演戏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民国最红最闪耀最德艺双馨的“小鲜肉”
——京剧演员梅兰芳
1911年的一个秋日,《玉堂春》在北京“文明茶园”上演。在如泣如诉的琴声中,一位身段婀娜、扮相美丽的演员从后台袅袅走出来。甫一亮嗓,宛如莺啼的嗓音就惊艳四座,让观众听得如醉如痴。这位演员正是十七岁的梅兰芳。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唱腔不是观众熟悉的老腔,而是经过改进的新腔,梅兰芳将新腔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喝彩声不绝于耳。试唱新腔获得成功,梅兰芳凭着惊艳四座的表演在当年京剧演员评选的“菊榜”上一举摘得探花。
黛玉葬花剧照
1914年,梅兰芳在上海一炮打响,上海观众对他俊雅的扮相、新颖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赞赏一次,梅兰芳唱《黛玉葬花》更是博得满堂彩--“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时的观众认为梅兰芳扮的黛玉“真比黛玉还黛玉”。很多观众惊叹梅兰芳的演绎让他们惊为林黛玉转世,舍不得他谢幕离场。当时巷间流传的一句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形象地说明了梅兰芳的受欢迎程度。
成为京剧界的顶流演员
巅峰时期开创了“梅派”表演艺术
到上海演出多了,上海的话剧、京剧时装新戏以及剧场改革等新思潮对梅兰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激发起他尝试着变革的心理,梅兰芳开始了艺术革新的征程。他把青衣和花旦融为一体,不仅“唱戏”,而且要“演人物”。他尝试增添乐器二胡,丰富旦角的伴奏。他还尝试变戏曲为“舞蹈”,在《嫦娥奔月》里,他慢舒水袖轻抛眉眼;在《黛玉葬花》中,他手持镰锄一步一环;在《霸王别姬》中,他的剑舞潇洒又不失柔美。他的表演出了神入了化,不知不觉中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他的扮像,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嗓音清亮甜润,腔调自然。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革命涉及到了表演的诸多方面,可称博大精深。这段时间,梅兰芳迎来了他的艺术造诣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他在多年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
贵妃醉酒剧照
绘画大师刘海粟说过:“梅先生的表演风格,以画相喻,应是工笔重彩的牡丹花,花叶则以水墨写意出之,雍容华贵中见洒脱,浓淡相宜,艳而不俗。”丰子恺也曾这样评价梅兰芳:“西洋的标准人体是希腊的维纳斯,按人体美的标准去衡量,梅郎(梅兰芳)的身材容貌大概接近维纳斯,是具备东方标准人体资格的。”丰子恺称赞梅兰芳的躯体:“是一台巧妙的机器,是上帝手造的精美无比的杰作。”
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第一人
卓别林和总统都是他粉丝
1930年春,梅兰芳先生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梅兰芳的戏,彻底地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戏剧的看法,也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当时梅兰芳先生“男唱女角”的中国男旦写意艺术特色,广受美国观众好评,一曲《天女散花》将中国传统的长绸舞引入京剧,舞台上彰显出云动、风动、花从天上落的美妙意境,令美国人如痴如醉。当时美国的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梅兰芳先生是把中国京剧介绍到世界上的第一人,打破了欧美观众不看、不懂中国京剧的惯例,外宾到北京必看故宫和“梅戏”。当时的美国总统给梅兰芳写信,祝贺他演出成功,并说自己因公不在华府未能看到他的精彩演出,十分遗憾,希望梅先生再来华盛顿演出。
梅兰芳与电影大师卓别林
在美国演出结束后,美国文艺界的大腕和政界精英联合为其举行高规格招待宴会。就在大家开怀畅饮时,一位穿着破烂,浑身脏兮兮的“清洁工”不顾工作人员阻拦冲进了宴会厅,一把握住了梅先生的手大呼:“我终于见到你了!”后来大家才得知,这位 “清洁工”竟是著名笑星卓别林!由于当时在拍影片《城市之光》,卓别林饰演一位清洁工,得知梅先生到美国后,就匆匆从拍摄现场赶来,以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与自己的“偶像”见面。随后,卓别林邀请梅兰芳去好莱坞观光,当时卓别林正在那里拍摄影片《城市之光》。两人合影留念,临别时,梅兰芳与卓别林约定,如来中国,一定到梅家作客。1936年3月,梅兰芳忽然接到卓别林发来的电报,内容为:来华旅游,过沪时极愿一晤。梅兰芳看后十分高兴,收拾好他经常接待来客的“梅华诗屋”,迎接这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大师。
蓄须八年明志
拒绝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人扶持下,伪满洲国成立了。在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的名望拉拢安抚国民,梅兰芳先生断然拒绝。日本人派人告诉梅兰芳说,梅府三辈都受过清朝的恩典,赶上成立新政府的时机,自然应该前去庆祝。梅兰芳拒绝了。他说,清朝已经灭亡,溥仪先生不过中国一个国民,倘他以中国国民的资格庆寿演戏,他当然可以参加。如今他在敌人手下,另成立一国,乃国家之仇,他怎么能够给仇人去演戏呢?在这期间,梅兰芳还正式宣布退出戏曲界,他特意蓄起胡须(留了胡子的男人扮不了旦角),决意不给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1942年秋,梅兰芳先生推不掉日伪的演出,甚至注射过3针伤寒疫苗,高烧40度,才躲过灾难。
梅兰芳鲜有人知的身份
——绘画艺术家
抗战时期离开舞台,梅兰芳先生除了看书,学英语,就是在灯下作画。可是身为一家之主、一团之主,好几十张嘴等着他。“梅先生为人仁厚啊。不管什么时候,要是几天不唱戏,他就该想了,戏班子的人还指着他呢。他身边的人没受过一天气,再困难他也没辞过一个人。”琴师姜凤山说。
为了生活,梅兰芳变卖起了家中的古玩玉器。上海各大戏院的老板都找过他,“一次演出就能让他支撑一年半年”,他却决定卖画。在绘画方面,梅兰芳曾拜师齐白石、陈半丁、姚茫父等绘画大师,其作品清丽秀雅、形神兼备,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他的花鸟,细腻生动,眉眼婉转,栩栩如生。为了补贴经济收入,1945年春在上海举办的梅兰芳画展,展出他画的佛像、仕女等170余件,大多被抢购。
而他的书法,则以行楷为主,小楷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梅先生的书法像他的京剧经典剧目一样,根底扎实,隽秀遒劲,风格高古。
感悟
梅兰芳先生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他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
今日荐书
梅兰芳回忆录
索书号
K825.78=72/ZM3.11
馆藏地点
朝晖中文书库
屏峰中文书库
概述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黄裳约请梅兰芳写自传体回忆录。梅兰芳利用演出的空隙,每天和许姬传谈话约两个小时,许速记下来后,由许源来核实、润色、修改,并配上插图、照片,三人经进一步磋商、研究、推敲、核对、修改后,于1952、1954年相继出版第一、二两集,书名为《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第三集的写作始于1958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搁置,直到1981年3月才出版。《梅兰芳回忆录》是三集全本,并加上记录梅兰芳赴日本表演经历的《东游记》。梅兰芳在书中回忆了他与京剧并肩成长、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他演出之余的点滴体会和对京剧的改革创新。《名人回忆录:梅兰芳回忆录(套装共2册)》既是一部名人传记,也是一部民国京剧史。
《梅兰芳回忆录》记述了梅兰芳的家世、成长过程和从艺经历,回忆了梨园往事和故人。一些生活经历特别生动感人,如小时候通过养鸽子锻炼眼神和臂力,通过养牵牛花实验色彩的搭配协调,通过绘画提升美学观念等。为回忆录,实际上,梅兰芳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艺术传承、实践、改革和创造,以及与同行合作的心得。他对自己千锤百炼的代表作,从人物性格,到唱腔、表情、身段、舞台调度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技术分析,几乎是一部“武功秘笈”、一本“表演教科书”,充盈着梅派艺术之美的真谛。梅兰芳写道:“白纸黑字,流传下去,五百年后还有人指出错误,再说有关表演的事,大家以为我谈的是本行本业,应该没有错,这样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是更为内疚的。”这是梅兰芳作为一位职业艺术家“戏如人生”“艺我不分”的自然流露和真实写照。不管谈什么话题,说着说着就会谈到戏里面去,这才是梅兰芳的正确打开方式。
《梅兰芳回忆录》记述了梅兰芳的家世、成长过程和从艺经历,回忆了梨园往事和故人。一些生活经历特别生动感人,如小时候通过养鸽子锻炼眼神和臂力,通过养牵牛花实验色彩的搭配协调,通过绘画提升美学观念等。为回忆录,实际上,梅兰芳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艺术传承、实践、改革和创造,以及与同行合作的心得。他对自己千锤百炼的代表作,从人物性格,到唱腔、表情、身段、舞台调度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技术分析,几乎是一部“武功秘笈”、一本“表演教科书”,充盈着梅派艺术之美的真谛。梅兰芳写道:“白纸黑字,流传下去,五百年后还有人指出错误,再说有关表演的事,大家以为我谈的是本行本业,应该没有错,这样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是更为内疚的。”这是梅兰芳作为一位职业艺术家“戏如人生”“艺我不分”的自然流露和真实写照。不管谈什么话题,说着说着就会谈到戏里面去,这才是梅兰芳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梅兰芳回忆录》一书中,我们通过艺术家的自叙,还了解到梅兰芳是一个艺术气质浓厚的人,他的这种气质不仅体现在京剧上,更体现在其他艺术门径上。他工书善画,小楷写的尤其好,清静,秀雅,隽永,其字宛若其人,于明朗中自有一股莹润。他的画更是出名,曾拜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等大师学习,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风采,上世纪四十年代时还曾与老画家叶誉虎在上海合办画展。此外,他还与国内外学界,文艺名流交往甚深,胡适、蔡元培、郭沫若、张伯驹、泰戈尔、范朋克、卓别林……均曾深入交流。梅兰芳突破了传统京剧的限制,把大量的现代艺术理念纳入其表演中,但又不损害京剧本身的完整性,这种纳入甚至是不露声色,天衣无缝的。由此可见,其对京剧所作出的贡献。
本书最动人之处在于“对人的忠厚恕道、对事的严谨诚意、对艺的执着匠心,都在娓娓道来中自然流露,不经意之间展露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充满了温润如玉的古典美。书中默默讲述了一个看似内向木讷,但骨子里柔韧坚强,从璞玉未雕到渐放异彩的平凡人故事,开篇那句‘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是全书的点睛。梅兰芳如水般无形而有质的精神,大巧若拙、真水无香的哲思,是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