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电台

漫读电台

黄河史话

浏览次数:288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仅用14个字就将黄河宣泄奔流、壮阔雄浑的状态描绘了出来。

“黄河”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一书中。为何称其为黄河?《尔雅·释水》中做了如下解释: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刚开始河水是白色的,经过总共1700余条河流的汇入,河水的颜色慢慢变黄了。由此可以推断,黄河之名源于其河水的颜色。

 

今日故事丨黄河史话
The Yellow River


黄河横贯中华大地,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漫长的河道,宽阔的流域面积,成就了其与众不同的变化。5000年来,黄河哺育着华夏民族,却又频繁地给生活在她身边的人们带来灾难。而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与黄河水害作斗争。

01

PART
大禹治水


距今约4000多年前,在尧舜禹时代,黄河流域爆发特大洪水。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决水患,召开部落联盟会议,一致推举鲧来治水,鲧仍选用老办法——哪里决口就在哪个地方造堤坝。每当洪水来的时候就不断加高堤坝,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非常凶猛,结果堤毁墙塌,破坏反而更大。鲧治水9年,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后,亲自巡视鲧治水,发现鲧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将鲧处死,并命令鲧的儿子禹来继续治理洪水。

禹得到命令后,对水情做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水。他们野餐露宿,风里来雨里去,勤勤恳恳地劳动着。在禹的带动下,治水进展得非常快,大山被凿除了一个窟窿,洪水从此一泻千里,江河从此畅通。就这样,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成功解决了洪水的问题。

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创了从“阻拦”到“疏导”的一次飞跃。

大禹治水


02

PART
王景治河

公元11年,黄河在河南濮阳一带决口,当时的统治者王莽没有采取措施修筑大堤治理黄河,最终导致黄河改道,河水侵入汴渠,田地村落都被洪水吞没。

公元69年,当时的东汉王朝就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王景治理黄河的规模非常大,调动了好几十万人参加黄河大堤的修建。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修筑或加固黄河、汴河堤防;在一些河道上面建用来分水、减水的水门;整治河道等。整个工程花费白银一百多亿两,历时一年时间建成。

经过王景的精心治理,直到唐朝末年的800多年时间内,仅有40个年份的古籍中有决口的记载。

图为王景治理黄河线路


03

PART
贾鲁治河


1343年5月,黄河在曹州白茅口附近决口。不久,黄河又在曹州决口。6月,黄河又在金堤北面决口,泛滥7年之久,危害巨大。贾鲁勘察黄河水情后,征调了15万民夫,2万军卒,历经7个月对黄河水道进行整改。贾鲁能在7个月就结束了持续七八年的水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疏导和堵塞一起实行”的治理方针,在黄河治理的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功绩,被后人赞扬。


04

PART
现代水利工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十分关心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政府多次积极组织力量在黄河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建成了三门峡、刘家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们的建成,使黄河的洪水和泥沙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缓解;水利工程控制流量的功能,使得黄河的灌溉功能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还将水能转换成了电能。

图为黄河小浪底水库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千万年,拥有5000年历史的华夏文明正是有了黄河的滋养才更加绚烂多彩;而同时,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与黄河水患抗争的历史。黄河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存与共,彰显了中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

 

今日荐书|《黄河史话》
History Of The Yellow River

馆藏代码
K928.42 ZB1

馆藏地点
朝晖中文书库 (朝晖主书库一、二、三层)

本书讲述了黄河的形成、发展及治理。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河故道难觅寻、亦正亦邪无定论、千年治理功业长、立足实际刨辉煌。

黄河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编者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

校区地址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潮王路18号
  •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留和路288号
  •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工大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