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丨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今日故事
一代政治改革家的崛起与没落
家庭成长
(北宋建康府)
王安石的父亲名叫王益,是一个有志于在从政的实践中做出一番事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他只在地方上做了几任知县和知州,但凡所到之处,总尽力做一些除暴安良,兴利除弊的事,因而全都有治绩。例如他做知县的第一任是知新淦县,在他去职三十年后,该县吏民还在追念他的政德。当时即负盛名的学者胡瑗在编写《政范》时,就曾把王益治县的某些政绩采掇到书中。
王益重在务实,所以他写作的诗文比较少。然而他并不是不善为文的人。当他还只十七岁时,就拿了自己的文章去求张咏审阅,得到张咏的赞赏。
王益做地方官吏,“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他居家,也同样“未尝怒笞子弟。每置酒,从容为陈孝悌仁义之本,古今存亡治乱之所以然,甚适”。这也可以使我们能够想象得出,王安石从幼小到少年,从他父亲那儿所受到的言传身教的情况。
王安石的母亲姓吴,是一位有较高文化水平并且有高见识的妇女。曾巩称颂她“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她的母亲(王安石的外祖母)黄氏,也是一位有文化知识的妇女,而又兼喜阴阳数术之学,所以吴夫人“亦通于其说”。这当然也会在王安石的学习过程中起些作用。吴夫人是王益的继室,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为她的亲生子,前房所生则为安仁、安道二人,而吴夫人对于前房所生的两子的爱抚反超过她的亲生子,可见她是一个十分贤惠的人。而在王安石的诗中,有寄朱氏女弟的,有寄沈氏女弟的,也有寄虔州、江阴二妹的。这两位女弟知书能文,显然也是从其母亲学来的。
景佑四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去做建康府通判,在元宝二年(1039)死于任上。其后的三年,王安石留在建康,与家人共同守丧。此时他猛然醒悟到:时光在不停息地前进,少壮时如不选定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前进道路,那必致终生无所成就。为这种觉醒意识所推举,他辞谢掉一切属于婚丧庆桑的世俗应酬,也不再风流自赏和流连光景,而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学术,并且以古代的曾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契、稷那类人物自许,希望能和他们先后交相辉映于史册之上。可见,王安石在其青少年时期就已立定志愿,他已抱定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要为他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肩负起他所应当承担的历史任务了。
在建康府的五年,由于自己的奋进和当时一些著名学者的启迪,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卓越认识和见解。他还喜欢进行一些调查访问。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各种生产事业方面最富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他更是“无所不问”,借以验证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是否真实可靠。这样的一些学习和验证的做法,就使王安石不但对古代典籍具有真切、独到的体认,而且对于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和问题具有深刻的体察,也就远远超出于他同时代的一般读书人和士大夫们之上了。
本是状元却意外落榜
(北宋开封)
王安石于庆历二年从江宁府到首都开封去参加进士的考试。当考官们把已经排好名次的前十名考卷进呈给皇帝时,其序列本为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杨寘第四。却因王安石赋中有“孺子其朋”一语,惹得皇帝赵祯大不高兴,遂与第四名杨寘互换。“然荆公平生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而增重耶!”(王銍《默记》)。
宋英宗在位不满四年,于治平四年(1067)正月逝世。其子赵顼以十九岁的弱冠之年即皇帝位,为宋神宗。
当宋神宗居东宫期内,长期做他记室参军的韩维,经常向他称道王安石的学问和为人,这使得他对王安石具有了深刻的印象。到他继位之后之闰三月,就启用王安石知江宁府,同年九月,又改命他为翰林学士,把他调回开封。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越次入对,第一次得与宋神宗对面长谈,后奏进了《本朝百年无事轧子》。之后,王安石还屡次在共同朝见之后被独留赐坐,与宋神宗进行过长谈。王安石在任翰林学士时,向宋神宗所说的治国安邦之道,全都为宋神宗所赞赏,特别是当宋神宗提出“朕须以政事烦卿”时,王安石立即表示:“臣所以来事陛下,故愿助陛下有所为。”两人的心志随完全得到契合。熙宁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擢用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政知事。一年以后,正式拜相。
参政两大抱负
彻底改变“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的问题
(北宋时局图)
北宋王朝从进入11世纪以来最感畏惧的夷狄,当然是指西夏与契丹。然而王安石对付契丹的战略决策,却从来不把恢复燕云十六州放在话下,而是立志要把它制服和吞灭;对于西夏,他也从来不曾考虑如何进行蚕食,而同样地是想要把它鲸吞。
应当说,从北宋建国百年以来,在其最高统治集团中,从皇帝到辅政大臣,真正有胆有识,能从理性进行分析,敢于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即契丹和西夏)的,只有王安石一人。
“为天下理财”的农田水利法
(北宋农业图)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规模宏阔,所涉及的范围,既广且深,但其最为核心的问题却在于“理财”。
“臣于理财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也……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言事书》
“欲负天下则资之天地”的命题,王安石在《与马运判书》中第一次提出之后,便终身坚持,一贯奉行,真可谓“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的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
王安石做了参政知事后,立即进行筹划和调查考核,并与熙宁二年的冬季就明令颁布了农田水利法。这道法令中所要调动的,是全国各地各阶层社会人群的劳力、智力、财力,以及领导、组织、管理等等方面的力量。民间财力供应不足,则由有关民户联名向政府借贷其所贮存的钱斛,这与王安石十年前写给宋仁宗的《言事书》中所提出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理财方法完全符合,其目的,显然不是专为解决政府的财政收支问题,却是履行“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那一原则的。
这道法令公布后,全国各地的官吏和士民,都很积极地提建议,上条陈,出谋划策,对当地应当修复或应当创建的水利灌溉工程,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其中的大多数,在当地政府进行审核勘察之后,也大都得到了采用,收到了实际效益。
除此之外,他还推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免税法(或称募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法令。在 方面,为恢复民兵制度和加强 作战实力,王安石实行了保甲法和将兵法。
两次罢相
宁熙七年(1074)四月,保守派任务借助旱灾肆虐喧嚣不已,宋神宗也相信天灾必与他的行政措施有某种关联,因而听信保守派的谏言,王安石因此罢相。此时他正在大力推行各项新发,而且在他那宏伟的战略设想中,断西夏右臂的阶段性战争——河湟战役取得了全胜。因此熙宁八年(1075)二月恢复相位后,王安石基本是以最积极快速的行动而赶往开封重新登相位的。
然而不幸的是,此时恰是契丹王朝再次派萧禧南来,坚持重新划分地界。王安石坚定地主张,绝不能对契丹的这种挑衅稍示屈从,神宗却一直顾虑重重,心怀惶恐。此次代北地界的交涉,事实上是以北宋政府之忍辱屈服而告终结。王安石痛切地感觉到,过去几年诏讨西蕃诸部的成功,只成为徒劳和浪费的事体,已全然失去其战略意义了。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再次罢相。此后他就退居江宁城外的钟山,过起诗人和学者的生活来了。痛心于那个宏伟战略设想的彻底破灭,王安石不能不以本人的政治生涯为之殉葬。
神宗逝世后的朝局大变
元丰八年(1085)二月,神宗病情加重,他的母亲高太后即已开始共同听政。哲宗继位后,尊高太后为太皇太后,反而是哲宗与太皇太后共同听政了。变法之初,王安石对皇亲贵戚所享受的某些特权就颇有所裁损。太皇太后对变法常表不满,对王安石尤其不满。此时这位太皇太后当权伊始,就连续启用了大批保守派的任务,对长期以来反对新法最卖力的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更为倚重。司马光在太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把过去曾经反对过新法,或曾经遭受过变法派排斥打击的官僚士大夫们,大量引进到朝廷中来。特别是御史台这个能够“纠察百官,进行弹击”的机关,要控制在他最亲信人员的手中,令刘挚,王岩叟等人充任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职,专力对变法派的人们进行弹劾。在司马光的推动下,方田均税、市易、保甲诸法在元丰八年就明令废罢了,青苗法和免役法也在元佑元年废罢。将兵法虽没有全部推翻,却也进行了本质的修改。
熙宁九年(1076)十月第二次罢相后,王安石回到江宁,在江宁府城和钟山的正中间购置安顿了下来,把它称为半山园。在此生活,颇为闲适。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蹋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对于过去因从政而结下的恩怨,全都力求以淡泊心情来对待。元丰初年,吕惠卿路过金陵与王安石求和,王安石写了一封心平气和极富理性的回信给他,语言醇厚切实。而对于一向站在反对派立场上并因此而被贬谪到黄州的苏轼,当他路过江宁时,王安石竟把他当做知心朋友加以接待了。
元丰八年(1085),司马光拜相后不断进行废罢新法的举措,这给王安石带来了极大的愤懑苦痛。免役法和差役法的复兴,是元祐元年(1086)的事,此时王安石已在病中,无法排遣,病情不断加重。是年四月初六,这位六十六岁的老人,便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与世长辞了。
今日荐书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邓广铭 著
索书号
K827 ZD4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朝晖中文书库
《王安石传》
梁启超 著 解玺璋 译写
索书号
B244.55 ZL3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朝晖中文书库
《王安石全传》
李建华 侯小明 著
索书号
B244.55 ZL4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与三经新义》
胡金旺 著
索书号
B244.55 ZH1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